-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探寻黄梅戏的源头
黄梅戏究竟滥觞于何处,似乎早有说法一源于湖北黄梅县,但却不能令人信服,因为这个定论过于牵强。为了寻找黄梅戏的根,我试着将安庆的戏曲文化史做了一次简要的梳理,希冀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扒梳理顺,探寻它本来面日,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
深厚的人文积淀
康熙元年(1662年),安庆设巡抚,安庆遂成为安徽省会。安庆地处长汀中下游,地理位置优越,山川蕴藏丰厚,吴楚文化交汇融合,人文积淀深厚,名人荟萃,经济蘩荣,是安徽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的中心,这片浸润着浓郁文化气息的灵山秀水,孕育出了傩戏、青阳腔、岳西高腔、京剧、徽剧、黄梅戏等传统戏曲剧种。
安庆地区盛产茶叶,也盛产民歌,茶歌尤为闻名。百余年来,每逢采茶季节,一望无际、蓊郁连绵的茶树丛中,荡漾着朴实通俗的茶歌。春种秋收之际,田间地头,此起彼伏地回旋着抒情缠绵的情歌。农忙时,农民用歌声驱除劳动的艰辛,农闲时,农民搭台唱戏,祈求来午的风调雨顺。节庆日的灯会,人们兴高采烈地用龙灯、高跷、旱船、傩舞、挑花篮、霸工鞭、推车灯、采茶灯等民俗形式自娱自乐,渲泄丰收后的喜悦。
安庆辖区13个县(文革前的行政区划)都蕴藉着f富多彩的民歌,尤其是桐城民歌,明代中叶就已盛行,流布区域很广,影响深远。渊源并活跃于石牌的徽渊(现徽剧)、弹腔(现京剧),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内涵丰富,人才辈出,唱腔、剧目繁多,深受观众喜爱。安庆地区乃一古老声腔剧种青阳腔,住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里程碑地位。青阳腔属南戏高腔体系,高腔与昆曲一起构筑了明代声腔的主体。青阳腔在弋阳腔、余姚腔音乐唱腔的基础上,结合本地的方言、曲调、音乐,发展创造了“滚凋”,运用“畅滚”和“夹滚”的手法,使曲词通俗化、地域化,剧情浅显易懂。这种“腔滚”结合的新形式,更易于表达情感。为戏曲板式的变化体青乐结构和整齐句格的传奇文学体裁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中国戏曲声腔的变革发展。在当时,青阳腔和昆曲并称为“明代时尚雅调”。青阳腔还对京剧、徽剧、黄梅戏、汉剧、湘剧、川剧、赣剧等地方剧种的形成,产生过重大影响。道教音乐,很早就在安庆落地生根,且枝繁叶茂。说唱音乐更是众多地方戏曲剧种的乳母,它用甘甜的乳汁养育了众多地方戏,使地方戏曲体格健壮,生命力旺盛。安庆的说唱艺术品种繁多,弹词、鼓曲、说书、罗汉桩、文南词等,它们各领风骚、各擅其胜。说唱音乐不仅自身发展良好,还源源不断为黄梅戏输送各类营养,尤其在文学上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安庆浓郁的文化氛围,丰富的戏曲资源,吸引着各种声腔纷至沓来。板腔体鼻祖――“吹腔”就捷足先登,首先登陆枞阳,又拜会石牌,最后落户安庆。安庆地区的艺人根据自己的审美习惯,将本地的方言、唱腔融进吹腔中,经过融会贯通,流传到安庆的吹腔就演变成“枞阳腔”、“石牌腔”、“安庆梆子”(“吹腔”是徽剧的主腔之一)。安庆毗邻地区的湖北黄梅采茶调、江西采茶调,随同民间交往流传到安庆,进一步促进了安庆戏曲声腔的丰富发展。湖北黄梅的采茶调,对安庆黄梅戏的形成,有过重大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安庆有着丰富的声腔资源,又有繁多的外地声腔加盟,安庆艺人又善于广采博纳、嫁接杂糅,重组改造,不断完善壮大安庆本土的声腔,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环境,自然会催生一个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戏曲剧种。
黄梅戏的形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充盈着浓郁文化氛围的安庆,生活着能歌善舞的勤劳人民。繁重的劳动压不垮他们乐观向上的生活热情,困苦的生活熄火不了他们无论在高兴或烦恼时,都会引吭高歌、手舞足蹈的精神娱乐需求。田间地头,里巷村坊,圩场草台,茶肆酒偻,都是他们大显身手、自娱自乐的场所。他们将自已想要表达的情感编成唱词,融进民歌小调的旋律中,或用最早的表演形式讲述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故事,表演者往往是以第三者的身份演唱故事――黄梅戏最早的表演形式“独角戏”,剧目有《苦媳妇自叹》、《恨大脚》、《恨小脚》等。自此,一个在后来的岁月里,风靡全国、蜚声海内外、令亿万人民迷狂、追捧的剧种――黄梅戏,在人们不经意的嬉戏中悄然诞生了(大约1785年)。当然,此时的“独角戏”只能算是黄梅戏的胚胎孕育期。一个人说唱形式太单调,看戏的人不满意,表演者也觉不尽兴。于是就有了一男一女、一唱一和、插科打诨、打情骂俏、载歌载舞、有着简单故事的两人表演“二小戏”(小丑、小旦),剧目有《打猪草》、《闹花灯》、《打豆腐》等。小丑小旦的“二小戏”,虽然有了人物和情节,但人物和情节很单薄,看戏的人仍觉不过瘾,继而又有了三人表演的“三小戏”(小丑、小旦、小生)。小丑、小旦、小生,俊男靓女加上专事逗乐的丑角,这种色彩丰富的人物形象搭配,使戏更具喜剧色彩、更富情趣。“三小戏”较之“二小戏”和“独角戏”,故事更完整,唱腔更丰富,表演更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