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歌――带着音乐在历史和文化中游走.docVIP

陈凯歌――带着音乐在历史和文化中游走.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陈凯歌――带着音乐在历史和文化中游走   [摘 要] 选择导演这一职业,注定要在“众口难调”中陷入舆论的旋涡,作为中国惟一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华人导演和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陈凯歌自然也不例外,但无论世人如何评说,陈凯歌始终没有改变对电影的情怀,没有停止自己对电影、对人生、对历史、对文化的哲学思考,而其影片中的背景音乐更是独树一帜,体现了其精益求精的个性,助力其在历史和文化中游走。   [关键词] 陈凯歌;电影;文化;音乐      很少有人会思考背景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但事实上,背景音乐对深化主题、塑造人物起到了突出作用。一部影片能得到众人肯定,其主题音乐往往也会不胫而走,从《黄土地》到《霸王别姬》,从《无极》到《梅兰芳》《赵氏孤儿》,陈凯歌不仅努力在史诗格局中注入文化反思,也非常注重把对电影、人生、历史、文化等的哲学思考和探索注入影片的音乐创作中,在他的影片中,音乐是烘托电影气氛的一个重要元素。本文重点选取最典型的几朵思想浪花,去感受影片中他热烈的脉搏跳动和积极的文化反思。   一、从《黄土地》到《孩儿王》――黄土文化中的沉重反思   在早期的创作中,陈凯歌习惯于结合自身经历挖掘题材。到西双版纳农垦局当工人和参军的经历,使其对山区题材和部队题材驾轻就熟,在《黄土地》《大阅兵》和《孩子王》三部影片中,对历史的反思步步深入,洋溢着一个年轻人充盈的人文精神和针砭时弊的气概,而在感受他人文思考的同时,你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音乐精灵的炫舞。   开山之作《黄土地》的故事发生在天高地阔、气势磅礴的黄土高原。剧中浊浪滚滚的黄河、鼓乐齐鸣的迎亲队伍、150人组成的腰鼓阵、烈日炎炎下的求雨场面,众多的中国元素、西北元素集中体现在这部电影中。20世纪80年代的导演没有如今票房的干扰,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电影本身,陈凯歌拍《黄土地》时,正是80年代初期,中国正处于“文化寻根”热的方兴未艾之中。这部影片的剧本原作是个非常老套的故事,但陈凯歌以养育了中华民族、产生过灿烂民族文化的陕北高原为基本造型素材,通过人与土地这种自氏族社会以来就存在的古老而又最永恒的关系的展示,来引出了一些“有益的思考”,使影片具有丰厚的黄土文化底蕴。特别是其中插曲之多,在中国电影中确属罕见,它几乎可以被称作是一部音乐片,但它的音乐又成了影片情节发展中最为必须的、最有机的组成部分,尤其是音乐所呈现的调式色彩及其整体控制力对整部影片的成功可谓至关重要,比如翠巧的《女儿歌》、顾青的《镰刀斧头歌》、翠巧爹的《十五上守寡到如今》(也称《哭嫁歌》)和憨憨的《尿床歌》等,这些立足陕北民间音乐元素所创作的电影音乐,在人物命运的预示性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加上人物命运的压抑悲怆,使得《黄土地》从头至尾都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黄土地》虽然拍于1984年,但至今看来那种沉重仍让人有想哭的冲动。   《孩子王》依然延续着陈凯歌所特有的“文化”基调,影片中对边远山区教育状况的揭露是振聋发聩的。在陈凯歌看来,长久以来的落后教育体制,再加之十年浩劫的摧残,中国已经面临文化荒芜的危机。他对此抱以悲观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在影片中以音乐为载体有了淋漓尽致的表现,特别是“烧坡”那段,让导演心中所盼所想通过音乐直抵人的心灵。瞿小松在回忆《孩子王》音乐创作时曾经说:最难忘就是“烧坡”的那段曲子, 分多轨录音, 第一轨进那个火烧坡的声音是低频,一点高频都没有。因为烧坡时的那个声音是很松的,很松的低音,有高频的话叶子爆破的声音就没有了。然后是第二轨,是个小孩唱歌的声音, 唱“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庙……”;然后这个火烧的声音还持续,开始把高频慢慢提起来。于是频响上就有了变化,中频高频开始有了,各种各样的声音就丰富了。然后先是正常牛铃的声音,“叮当叮当叮……”在声音越来越多以后突然就没有了;然后就是放慢两倍还是多少倍的牛铃的声音, 变成了很低的“咚、咚”声音, 就像那个教堂大钟的声音。一个“烧荒”的场景音乐精细到如此,难怪看过影片的人都会浮想联翩:那烧的难道真的是山吗?导演是在借此表达教育理念要浴火重生之意呀!这部知青和乡村教育题材的影片,应该说融进了许多陈凯歌青少年时代的经历和情感,但他已经把个人的经历和情感都隐藏起来了,转化为对文化和教育的深层反思,表现出了一个电影人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在文化的缺失中人们内心的挣扎与渴望,陈凯歌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去反思民族历史与民族精神,即便在今天也有着不容低估的现实意义,而其对一段场景音乐的创作都精细到如此,陈凯歌对电影爱之深沉可见一斑。   二、从《霸王别姬》到《梅兰芳》――艺术追缅中的文化寻根   时至今日,纵览20世纪90年代的华语佳片,《霸王别姬》仍可谓孤篇压千古。拍摄《霸王别姬》的90年代,正是陈凯歌与张艺谋正式展开艺术比拼的时代,当张艺谋厌倦了“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