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拼搏中感悟生命的意义
编者按:《农家女》杂志是中国唯一一本面向农村妇女的月刊,由杂志派生出来的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也是中国转型时期诞生的一个为弱势妇女服务的NGO组织,在GDP为导向的大环境下,“农家女”卓有成效的工作,受到了广大农村妇女的欢迎,也得到了社会的肯定。这期我们采访的就是农家女事业的创办人,《农家女》杂志的主编谢丽华,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其精彩的一生。“送你一颗果子,只能享用一次;送你一粒种子,可以受用一生”,年近花甲的谢丽华,用生命履行自己的承诺,给自己的承诺,给千千万万农家妇女的梦想。
记者:1998年,美国第一夫人希拉里访问中国时,在“女性圆桌会议”上,您是第一个发言的,您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吗?
谢丽华:这我当然记得,是1998年6月27日,在北京国际俱乐部饭店,作为陪同总统访华的第一夫人,希拉里与中国妇女代表举行“女性圆桌会议”,讨论“妇女在变化社会中的机遇和挑战”,当时台上的六位中国代表排成V字形,希拉里与主持人冯淬(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坐中间,台下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妇女代表和新闻记者200余人。当时主持人点名让我第一个发言,我压力很大也很紧张,毕竟是和第一夫人对话,说不好的话,那丢面子的可不是我个人。还好,对话取得了成功。会后,希拉里情不自禁地说道:“我认为在中国的这次对话会议是非常成功的。”
记者:在商业化期刊如火如荼的开办时,您为什么选择了要创办《农家女》这样一本没有漂亮装帧和外表的杂志?
谢丽华:《农家女》原名《农家女百事通》,是90年代初,全国妇联为了更好地配合在农村妇女中开展的“双学双比”活动,要创办的一个面向农村女性的刊物,因为国家没有资金投入,所以一直没人愿意干这件事。我从小就喜欢写东西,部队转业后,1984年参与了中国妇女报的创办。从记者编辑一直做到部门主任、编委、副总编。当我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我的心开始激动起来。我出生在农村,6岁跟着母亲从山东老家到北京与在北京工作的父亲团聚,因此我对农村有着一种天然的感情。当我在报社下乡采访时,看到众多的农村妇女还在温饱线上挣扎,农村重男轻女的思想还很严重,农村妇女缺少接受教育的机会,婚姻、家庭、健康、贫困等众多生存和出路问题困扰着她们,她们渴望改变命运,更需要在关键的时候有人能伸出手来拉她们一把……所以,我主动请缨把创办《农家女》杂志的任务接过来,认为做任何事情都是事在人为,只要下决心办出一本贴近农家姐妹心窝子的杂志,就一定有前途。
记者:《农家女》杂志创刊至今18年了,作为一“老”资格的杂志,其不仅深受读者喜爱而且销量也稳据一定市场,作为《农家女》杂志的主编,您能谈一下它的发展历程吗?
谢丽华:《农家女》杂志到目前还是全国惟一一本面向农村妇女发行的月刊,创办于1993年1月,读者对象是16至45岁受过小学以上教育的农村妇女。已故的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陈慕华和著名作家冰心分别在创刊号上题写了贺词。其实,在《农家女》杂志创办之初,我们的运营是非常艰难的,由于刚开始的时候报社投入的启动资金只有6万元,在创刊几期之后就已经资金短缺了。正在到处寻找资源的时候,通过冰心的女儿吴青教授我认识了福特基金会驻中国的项目官员白梅女士,我就给她讲述了创办《农家女》的思路,引起了她的共鸣。作为性别与生殖健康的项目官员,她决定与我们合作。在她的建议下,杂志上开辟生殖健康专栏,她便连续三年用每期订了一万本杂志的方式资助我们,有我们将杂志赠送到贫困地区的妇女。这样,《农家女》挺过了艰难的创业期。在世界妇女大会妇女传媒与发展论坛上,《农家女》杂志也受到极大关注,也因此,杂志社也成了各国妇女了解中国农村和农村妇女的窗口。我们的工作人员也多次被邀请走出国门参加有关妇女发展的国际会议,并先后与20多家国际基金会和NGO组织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由于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坚守,农家女杂志社2007年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特授予“全国新闻出版行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版发行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到目前为止,《农家女》发行面已覆盖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每期发行均在10份左右,18年来累计读者达两亿人。这么一本我们把它定位为非赢利性杂志,一直坚持“让农村妇女看得懂、用得上、买得起”的办刊理念,在没有国家投入的情况下,能够发展到现在,不能不说这是期刊界的奇迹。
记者:您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本来您可以舒适的过着都市人的生活,是什么使您几十年如一日的为“农家女”坚持着?
谢丽华:尽管我6岁就成了地道的北京人,但当我在创刊筹备阶段,回到家乡搞需求调研时,一踏上家乡的土地,一听到浓浓的乡音,一吃到家乡的饭菜,就实实在在感到了我的根仍深深地埋在泥土里,我在创刊上写的第一篇《主编的话》中就说,“让我找到了生命的底色”。这决定了我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