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当代画坛的最后一位大师
中西互融的“现代性”
吴冠中是中国画坛和艺术市场的奇迹。
从2000年至2008年,吴冠中各类作品总成交额高达15.4亿元,在中国古今画家中,仅以0.4亿元之差逊于中国画大师齐白石,与总成交额14.86亿元的徐悲鸿高居所有兼事油画和中国画创作的画家中的前两位,堪称双璧。但“双璧”的许多艺术观念势不两立,吴冠中嘲讽徐悲鸿:“他可以称为画匠、画师、画圣,但他是‘美盲’。”因为“他对美完全不理解,他画的《愚公移山》很丑,格调很低。”
吴冠中和徐悲鸿都出身于江苏宜兴的农家,两家相距不足20公里。二者艺术主张的差别,起因于迥异的教育背景和职业际遇。
1934年,15岁的吴冠中以优异成绩考入浙江大学工业职业学校,但当他痴迷于国立杭州艺专前所未见的图画和雕塑世界后,便违背父命转入该校。在那里,吴冠中不仅受教于林风眠、吴大羽等欧派教师,还通过大量的法国画册和期刊,爱上了塞尚、凡?高、高更等西方现代派画家。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吴冠中随“艺专”撤离杭州,辗转至重庆。后来曾任重庆大学建筑系助教。途中,他为“鱼和熊掌兼得”而转入中国画系,又感到中国画难以发挥色彩效果,转回西画系。1946年底,吴冠中考取战后的教育部首批留学生,次年夏入读法国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因为当时国内崇信写实技巧,他只好选择了油画系唯一的学院派教授杜拜。但后来,又因为实在反感杜拜作品的缺乏激情,转而投奔当时威震巴黎的现代派画家苏弗尔皮教授,得到了关键性的启蒙。
吴冠中在求学期间酿成的“现代性”倾向,使其职业生涯几经周折,饱尝无奈。三年公费留学读毕时,吴冠中毅然谢绝苏弗尔皮的挽留,准备回国创作“震撼国民”的作品。遗憾的是,他最初任教于徐悲鸿执掌的中央美术学院,因为其创作观念与为政治服务的写实主义主流完全相反,在一年后的“文艺整风”中,他喜爱的现代派艺术成为学院反对的“资产阶级形式主义”。1953年,这位满身“毒素”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被调到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水彩之类的“纯技法”课。
与主流的格格不入,迫使吴冠中独辟蹊径。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他暂以严谨的写实风景画得以驻足,至50年代末,他完全放弃了“用艺术震撼社会”的初衷,放弃了描绘现实人物。与当时流行的“公式化”“概念化”创作相比,其油画风景充满情致,饱含情感的江南水乡,成为其一生的执著的题材。1961年入藏创作的藏民题材,也使其渐渐步入主流视野。1973年,吴冠中为给北京饭店创作巨幅壁画《长江万里图》,赴苏州、南京、黄山、三峡、重庆等地写生。以其素材,他完成了《迎客松》《长江三峡》《一九七四年长江》等巨幅油画。整个20世纪70年代是吴冠中写实型油画的多产期,《麻雀》《青岛红楼》《鲁迅故乡》等被称为此期的代表作。
吴冠中于1974年开始尝试水墨画,至80年代日渐成熟,其中的写意因素渗透到油画中。1985年的《家》堪称其油画从写实转向写意的奠基之作,也是其油画迈向个人化、本土化的经典。20世纪80、90年代之交,他在《夜咖啡》《巴黎协和广场》《红磨坊》《巴黎蒙马特》中的意象化表达,把油画的本土写意精神推向了新的高度。至90年代,他古今技法任意而为,中西界限日益模糊。1 996年的《点线迎春》和《红蜻蜓》,1997年的《墙上秋色》和《水巷》等,标志着其油画的新建树。
吴冠中以不同媒介的互融,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交点上自立,也为读者建立起崭新的审美品格和审美趣味。
当代画坛的最后一位大师
吴冠中无疑是中国美术史上大师级的人物。黄苗子对其更有这样的评价:“正像欧洲现代艺术没有、或不可能再产生毕加索一样的权威,今后的中国,也不可能在吴冠中之后产生艺术偶像。”
吴冠中艺术生涯的逆转以及大师地位的成就,起始于30年前中国文化的重大转折点。
一直与“革命现实主义”观念不合的吴冠中,在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思想解放运动中如鱼得水。1979年4月,中国美术馆为吴冠中举办个展,其强化形式因素的风景油画,与学院主义的深刻社会主题绝缘,令人耳目一新。他特有的唯美意识,对长期不讲审美只讲政治宣传的中国美术产生了强烈的批判意义。该展览在北京结束后到多个省份巡展,吴冠中随展览举办讲座。由他在西南师范学院讲学整理成的《绘画的形式美》一文,最早冲破了几十年的艺术禁区,公开谈论形式问题,在《美术》杂志第5期刊出后,引起美术界的强烈反响。
1980年,吴冠中又在《美术》杂志第3期发表文章《造型艺术离不开人体美的研究》,指出人体美是造型艺术的基本功。在第10期发表《关于抽象美》,阐述抽象美是形式美的核心。1981年,他又在《美术》杂志第3期发表《内容决定形式?》,直接否定“革命现实主义”美术的创作公式。他力倡的“艺术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