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个性尊严遭遇集体主义.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当个性尊严遭遇集体主义   [摘要]《深深的山谷》是郭小川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按照马斯洛的人生层次需要理论分析,诗中青年男子投崖自杀的悲剧,其根源在于崇高的个性尊严要求遭遇到了集体主义的无意识扼杀。而郭小川之所以能够写出这样的诗篇,也是因为他曾一度游离于主流意识形态之外,还原了一个诗人的真实身份。但当他重新融入集体主义的河流以后,其个性尊严不见了,诗歌的独特性也随之不见了。   [关键词]个性;尊严;集体主义      20世纪50年代后期,郭小川创作了一系列长篇叙事诗,有《将军三部曲》、《一个和八个》、《白雪的赞歌》、《严厉的爱》、《深深的山谷》等,现在看来,这也许是郭小川能够继续屹立于当代诗坛而不圣于被岁月无情湮没的最后一束稻草。在这之前,郭小川的诗歌连同它诞生的那个时代,饱受人们病诟,尤其是他写于50年代中期的一些“楼梯式”的政治抒情诗和写于60年代前期的一些所谓的“新辞赋体”,无一不被人们认为是无视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美化和粉饰现实的“太平”之歌,具有浓厚的“左倾”味道。而这些长篇叙事诗却一反此前和此后的诗歌作品,透露出了诗人无限的真诚,展示出了强大的艺术生命力。郭小川之所以能够在当时写出这样一些反映诗人真性情的作品,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诗人的思想曾一度游离于主流意识形态之外,还原了一个诗人的真实身份,在创作中极力想摆脱流行诗风的桎梏,在诗中探索人生真谛。1959年,他在为《月下集》写的序言中曾说:“文学毕竟是文学,这是需要很多新颖而独特的东西”,“其中,核心是思想。而这所谓思想,不是现成的流行的政治语言的翻版,而应当是作者的创见。”又说:“从我的思想深处来说,我是着重在‘心灵’二字,即要写出‘心灵’的‘秘密’。”应该说,这些叙事诗之所以能够继续流传下来,就在于写出了人物隐秘的心灵世界,并通过那些人物复杂的心灵纠葛,折射出了一个当代诗人不想被时代诗风左右的挣扎和努力,   《深深的山谷》并不是郭小川影响最大的叙事诗。《将军三部曲》要比它长,在正统的意义上最能够代表郭小川长篇叙事诗的特征;《一个和八个》其主人公的经历颇为耐人寻味,曾经被第五代电影人拍成故事片,声名远播;《白雪的赞歌》也因为女主人公一时悸动的心灵噪音而引发了有关人性和党性的争论,备受人们关注。但是,《深深的山谷》也有其独特的意义。《深深的山谷》讲述了一个知识分子因为没有处理好个性尊严与战争年代的集体主义的关系而自戕生命、从而也制造了一出爱情悲剧的故事,反映了时代生活对个体生命的蹂躏。其诗歌主题既指向了个体生命的脆弱,也指向了时代生活的无情。   《深深的山谷》写了这样一个故事:抗日战争初期,一对向往革命的青年男女相遇于去延安的路上,女子“年轻而美丽”,“无忧无虑”,“单纯得如同一张白纸”,心灵“好像明净的天空”;而男子英俊潇洒,“长睫毛”,高鼻梁,微皱的额头露出“深沉的忧郁”,眼神“宁静不紊”,举止稳重而又“显得文雅大方”。他们一见钟情,“爱情是这样一种无形的绳索,只要缚住了你就难以摆脱。”他们徜徉在宝塔山下,男子“持久而炽热的热情”,把少女的“整个身心熔化”,延河水旁那“每个迷人的夜晚”,都留下他俩的“狂吻和高歌”。然而,伴随着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少女“渐渐地少了女性的柔情”,“变得不修边幅”,随之在“沸腾的战斗生活”中加入了共产党,成长为一名坚强的“女游击队员”。而她的男友,却一步步远离集体和斗争,感到越来越深的悲苦与失落。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之后,他向女友坦白了自己的心迹,然后在月光照耀的夜晚,纵身跳下了“深深的山谷”,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临终前,他向姑娘表白说:自己是“属于另外一个时代的人,在这个世界里无非是行商和过客”;他“利己主义的根性”难以跟“战斗的集体协调”;他是被爱人带进“革命战争的前哨”,却又感到这里“斗争太尖锐”;“要我用服从和自我牺牲去换取光荣吗?在我看来,那不过是一场太严肃的胡闹”;他明白:“这是时代对我这样的知识分子的嘲笑。我呀,也许是一个治世的良才,在这动乱的日子里却只能扮演悲剧的主角”;“我毫不怀疑,你们会取得最后的胜利,可是,这胜利并不是属于我的;我也决不否认,你们一直好心地关怀着我,可是,这种关怀反而加深了我的敌意。当然,我也不愿去当革命的叛徒,因为,那对于我跟革命一样没有意义。”“我怕在突围中被乱枪打死,因为那太不符合我一生的抱负;我怕你终有一天斩断对我的爱情,因为那时甚至没有人看着我生命结束,我怕那无尽的革命和斗争的日子,因为,那对于我是一段没有目的地的旅途。”这样,一个投身革命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战争和集体中由于找不到自己的位置,终于以极端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样一个主题,在中国“十七年”文学甚至整个当代叙事文学中都难以见到。   如果我们用传统的价值评判体系来看待这个青年男子的举动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