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磁州窑瓷真仿辨识访谈录
受访人刘立忠为河北省民间陶瓷艺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被河北省授予磁州窑技艺“民间文化传承人”等称号。
耕生:磁州窑的仿制历史始于哪个年代?
刘立中:磁州窑风格的古陶瓷仿制品,出现时间基本可定在近百年前的清末。磁州窑系艺术仿品出现在近代,仿制时代较晚,这是由历代文人或收藏家对磁州窑民间陶瓷艺术成就认识不足所造成的。
耕生:早期的仿制者是何人?产品有什么工艺特点?新中国建立后磁州窑的复仿制情况如何?
刘立中:磁州窑仿古瓷的问世应在20世纪初。公元1000年,因黄河决口而淹没的巨鹿古城被发现,当时出土了一批磁州窑生产的日用古瓷,并逐渐流入京津古董市场,这才逐步被人们认识并收藏。但大宗优秀艺术品还是被英、法、日等外国人购走而流失海外。包括故宫在内的国内博物馆从此时才开始对磁州窑有所认识与关注。随着磁州窑古瓷售价逐年看涨,真品供货明显不足,仿品应运而生。真正意义上的仿磁州窑风格制品(古董行称“赝品”)可以说是光绪末年始,民国初年盛,建国后众,当代精。早期磁州窑彭城镇仿制名手刘锁子就是代表人物,被古董行称为善仿宋元白地黑花器高手。
磁州窑至清代末年,白地黑花制品呈下降趋势,民间青花占统治地位,大量传统技术失传。我们可以从认识此阶段的陶瓷风格与工艺手段入手,从当时原材料特别是胎质与釉质上加以区分。因为仿制者不可能摆脱该时期各方面的制约,特别是带有微乳浊白釉色调的“水冶釉”的广泛使用,而宋、元白釉与它有质的区别。当然还可以从众多工艺手段上找到分辨要素,如古代十分考究造型和装饰,此段时期却依样描制,毫无灵感。古代装饰率真朴实,奔放潇洒,而此段时期却过分粉饰美化,工艺生涩。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古窑址、各厂家展开复制恢复工作,磁州窑从1958年开始间断小批量恢复复制,80年代后数量增多,此时期也有极成功的纯仿品,但大多数为仿“风格”。代表人物有王忠信、刘忠宏、魏鸿宾、魏之瑜、李允忠及我等。仿品特征是用现代技术设施追求古代陶韵风貌,造型多依图录为蓝本。往往是一种器型多种装饰,即不同的画面出现在同一形体上。器身修正细致,底部以模制为主,装饰典型化、风格化,图案严谨。
耕生:近年来,磁州窑复仿制有何新动向?
刘立中:近年来,由于国内古玩市场的不断发展,仿制品也从粗仿进入精仿和高仿阶段。由于私营手工业的恢复发展,大型艺术工厂技工的分化,促进了仿制群体的专业分工。河南禹县、安阳鹤壁、山西大同的分散民窑都有仿品供应,使磁州窑风格仿品的品位有了明显提高,品种呈多样性发展。有些仿制品采用原先的本地原料,手工工艺也呈现风格化,达到较高的水准,有的甚至几可乱真。
陶瓷行业是一个工序繁杂、专业分工很细的行当。一个优秀的仿古瓷制作者,除必须具备丰富的陶瓷历史知识外,还须掌握陶瓷生产的各道工序。而现实情况是,有的人专长成型制坯,有的人专长胎釉料的制备,有的人专长于书画彩绘,有的人专长于烧成烤制等等,其水平高低直接影响仿制品的“质”。我们分辨其真伪时,可从其不可克服的“质”的不足处下手,其仿制过程中的漏洞和败笔都会被鉴别出来。近年来,为了扩大仿制品的领域,仿制品开始追求少、奇、特、怪、新的特性,使得仿制难度增加,因而工艺上的病态综合反映在“质”的变化上就更加明显。如大生产的手工痕迹――支、垫、叠、套烧的煤尘、柴灰,被电、气、油烧的过分完美所代替,装饰由原来的率真朴实被生硬程序下的照猫画虎所代替。
耕生:辨识磁州窑瓷真、仿品应从几个方面入手?
刘立中:要善于抓住工艺程序、方法、手段上的细微变化,即抓住仿制者们本身难以克服的漏洞,注重仿制者本身素质在制瓷中的反映,从如下细节入手:
胎骨成型方法:采用浆胎者均为伪作。磁州窑注浆成型技术采用的时间约在1948年之后,如是浆胎,必为后仿无疑。
模印痕:模印痕是在瓷器的口部、圆形器身的最大直径处,有明显的对接痕,或凸或凹,是用模制胎后,虽修平但烧成后仍存留的痕迹。今仿器多数采用模制,此痕难以消除。古代也有接口,工艺上是拍打衔接,并有粘接口、耳者。
足的工艺处理:足部有明显的印坯成型特征,或有意在足内造作旋坯刀痕,慢轮加工,呈不规则刀痕,或非旋刀痕者,均为伪作。
支钉痕:支钉是古代叠烧、摞烧时防止粘连的支钉痕,遗留在瓷器的底、口、肩部,有此痕的真者多。现代采用油、电、气烧,器物因平摆在棚板上平烧,多不叠摞,且支垫铝粉,故无此痕留。
粘疤:古代陶瓷烧制过程中经常出现倒窑、倾斜或叠烧不当造成的粘疤或疤痕。今因装窑太密,造成口沿与器身上的粘痕。粘痕多在最大直径处。
火刺痕:火刺是煤烧的特征之一。宋、金时代,观台窑的白釉多为细密的米子开裂,釉层厚处呈微黄色、微黄绿色。而今仿品釉开裂纹大,釉透明而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