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常德汉剧”之音乐文化.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常德汉剧”之音乐文化   戏曲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历经了数百年的发展历程,深刻地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个性、审美意识、文化内涵。本文所探讨的“常德汉剧”特指以湖南常德、桃源、汉寿、慈利为中心而形成的一个地方大戏剧种,流行于洞庭湖西岸各县及黔阳、湘西自治州一带,并远及鄂西南和黔东广大地区。其音乐吸取了常德当地艺术文化的养料,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民间韵味。      一、“常德汉剧”的渊源      (一)常德汉剧源流沿革   常德古称武陵,宋时始称常德府,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洞庭湖水系沅江下游和澧水中下游以及武陵山脉、雪峰山脉东北端。素有“吴蜀咽喉、滇黔户牖”之称。旧为兵家必争的湘西重镇,五省通衢的重要商埠,逐渐发展成为湖南的食品、轻纺工业基地,现已成为湘西北最大的城市和政治、经济、交通、文化中心。全市总面积1.82万平方公里,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向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过渡地带。境内四季分明,风景秀丽,自然资源丰富,农业生产发展很快,主产粮、棉、油,林、牧、渔等副产品兼而有之。常德素有“人才为湖南之冠”、“名区文物甲湖右”之美誉,具丰厚的人文底蕴,历代名人如屈原、刘禹锡、袁中道等,均曾滞留武陵,陶渊明《桃花源记》故事中的“武陵”即源于常德桃源县。他们或在此居官,或来此客游,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宋教仁、刘复基等近现代仁人志士在这里孕育成长,新中国的开国元勋林伯渠、文学家丁玲、史学家翦伯赞也诞生在这块热土上;同时也拥有如:常德丝弦、常德渔鼓、常德汉剧、打三棒鼓、唱地花鼓、荆河戏等音乐文化。而其中“常德汉剧”是当地极具代表性的剧种。   常德汉剧在历史上曾称其戏班名,如:“宝华部”、“文华班”,后称“沅河戏”、“常德班”、“汉戏”。20世纪50年代初,曾称为常德戏。1953年,改称为常德湘剧,1957年改名为常德汉剧,1986年改名为武陵戏,后仍称为“常德汉剧”。   “常德汉剧”是湖湘文化悠久历史的产物之一,其产生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明代,可从如下的记载中得以证明:据老辈艺人传说,常德府于明代永乐二年(1404)就建立了梨园先师牌位,并修了一座“老廊庙”。另还遗留大水缸一口,上刻有“华胜班永乐二年置”字样(据老艺人刘炎卿(1917年-)口述资料:老廊庙内有匾额二块,木对联一幅。联语为“演我似我非是我;情真事真人不真”横批是“梨园风茂”和“自我作古”,落款是“大明永乐二年题”;老艺人中的邱吉彩、王元禄、周春彩等人曾亲眼见到过这几件遗物,解放时,因多种原因,老廊庙破烂不堪,这些遗物也失去了踪迹。在明代魏良辅著《南词引正》中写有戈阳腔“永乐间云贵二省皆作之”。古时常德地处湘西北重要关口,是中原通往西南要道,戈阳腔经过常德而入贵州的可能性很大。   到明万历年间,此类民间表演继续蓬勃发展。明代袁中道在他的《再游桃花源记》与《游居柿录》中分别载有:“在桃花观……,张阿蒙诸公,携酒宫中,携得村伶一部佐酒。”和“张阿蒙……,带得戈阳梨园一部佐酒。”所提到的“村伶一部”便是本地高腔班。由此可见,常德高腔与戈阳腔有密切的渊源关系,此时进入常德的戈阳腔逐渐衍变为城乡皆知的常德高腔。   昆曲在当时也形成了影响。武陵人龙膺用昆腔作的《金门记》曾在龙家演出,还写有“腔按昆山磨嗓管”之句。他还提到:“何物最娱庸俗耳,敲锣打鼓闹青阳。”虽然其诗句有意贬低青阳腔,却从侧面说明当时进入常德地区的青阳腔也具有较大的影响。正是上述多种声腔的活跃,成为“常德汉剧”形成的必要因素。作为长期生根在这块热土上的戏剧,及时吸收和运用各种艺术形式及戏曲声腔,自然促进了常德汉剧的形成和发展。后在清康熙时,顾彩的《容美纪游》谈到当时容美土司家设的戏班情况:声腔有“吴腔”、“秦腔”、“苏腔”,可知当时秦腔、苏腔已注入常德汉剧。清乾隆、嘉庆年间(1736――1820),虽仍有高腔、昆腔流行,但由于徽班艺人的影口向广泛,常德地方戏已渐步入以演唱皮黄腔为主的另一时代。   从清嘉庆、道光年间起,各地戏班如雨后春笋,涌现出一大批深受欢迎的班社和艺人。其中有仍唱高、昆腔的“高腔班”(华胜等班),还有渐转唱弹腔为主的班社(如瑞凝、天元)。在清末民初形成的具有代表性的“四大名班”:天元、瑞凝、文华、同乐,以演唱弹腔为主要声腔。另有春华、紫云等江湖班长期活动于沅江上游的黔阳、洪江、芷江等地、并远至贵州镇远、铜仁,还曾同辰河高腔班合班演出。   据1984年在桃源汤家湾发现的《易公真人戏会薄》中所载情况,从光绪至民国初期,“华胜高腔班八年次演于汤家湾,居于所有班社首位”,可见“常德高腔”在乡间演出广受欢迎。薄中提到自光绪五年(1879)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71年间,该地演出、戏班、经费及戏费(价)情况,演出的班社前后达38班。同时发现的古戏台《界牌关》壁画、汤家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