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摹写元代隐逸情韵 迎合文人时代风尚
[摘要]冯子振的《鹦鹉曲》表现出浓厚的叹世隐逸思想。《鹦鹉曲》的叹世隐逸主题的形成,虽与冯子振个人经历有关;但主要原因在于作家着意摹写元代隐逸情韵,刻意迎合元人整体性的隐逸情调这种时代风尚。
[关键词]元代文人风尚;迎合;《鹦鹉曲》; 叹世隐逸;成因
对冯子振《鹦鹉曲》的叹世隐逸主题形成原因的分析,学界多注重冯子振因桑哥案而遭弹劾的经历。笔者认为《鹦鹉曲》叹世隐逸思想虽然与冯子振个人经历有关,但主要是因为作家有意摹写元代隐逸情韵,刻意迎合元人整体性的隐逸情调这种时代风尚。
作为曲家的冯子振,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元代特殊的社会环境所孕育出来的一个封建文人。作为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追求功名利禄无疑是冯子振实现其人生价值的根本所在。他曾经有过“忠孝两字报君父”(《市朝归兴》)的美好的人生理想。但是冯子振的时代是文人的悲剧时代。有元一代,重武轻文,且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汉族文人出仕,只能“佐贰官”(即任副职)各级地方官的达鲁花赤必须由蒙古人担任,达鲁花赤在各级官府中地位最高,即使不实际理事,也成为高居在上的特殊官员。对汉族知识分子,竞功名成为一条过于艰难的奋斗之路,且伴随着追逐名利而来的是官场纷争和倾轧。 元代文人有“入世”之心而实际上又难为世所用,因而产生一种心理痛苦和矛盾。冯子振作为南方儒士,必然见过 甚至有过这种矛盾和痛苦,付诸笔端,可以真切的表达慨叹世途恶浊,歌颂隐居生活,宣扬遁世思想的主题。而“桑哥案”使他对仕途坎坷,官场黑暗有了切身的感受;早年在湖南农村的生活,及被遣前后与释明本等和尚、道士的交往,又使他对恬静的田园生活,“无累”、“无为”的释道避世哲学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因而使他在抒写叹世隐逸内容时自然得体。这是有道理的。至于说这种叹世隐逸思想一定是冯子振个人思想情感的真实流露,就值得商榷了。
冯子振《正宫?鹦鹉曲》序云:
白无咎有《鹦鹉曲》云:(略)余壬寅岁留上京,有北京伶妇御园秀之属,相从风雪中,恨此曲无续之者。且谓前后多亲炙士大夫,拘于韵度,如第一个‘父’字,便难下语,又‘甚也有安排我处’,‘甚’字必须去声字,‘我’字必须上声字,音律始谐。不然不可歌。此一节又难下语。诸公举酒,索余和之,以汴、吴、上都、天京风景试续之。
序中所谓“白无咎有《鹦鹉曲》” ,据李昌集教授考证并非白贲所作,但叹世归隐的主题是明确无误的。在现存元散曲中,共有53首《鹦鹉曲》。“《鹦鹉曲》系列可以说是以歌唱隐逸为发端的”。冯子振因为“诸公举酒,索余和之”。所以《鹦鹉曲》属应和之作。在冯子振看来,创作《鹦鹉曲》,难在协和音律,至于内容,可以说成竹在胸:“以汴、吴、上都、天京风景试续之”,表现叹世归隐的主题。那么,作品中强烈的叹世归隐思想是不是冯子振此时内心情绪的真实流露?也就是说冯子振此时是不是已经厌倦官场生活,向往隐逸生活,甚至决心归隐? 这有必要考察冯氏的生平和创作《鹦鹉曲》的真实动机。据吾师王毅教授考证,冯子振一生对仕途有着不懈的追求,结交权贵,流连闹市是他终生所好。为此,清代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对这位同乡先辈颇有微词。在其《和梅花百咏诗》的前记中称冯氏“盖倾危之士也”,并因人及诗,对冯氏《梅花百咏》施以白眼。特别表白“亦以著余自和三子,非和冯也”。 再说,冯子振写作《鹦鹉曲》时,并没有退隐之意。虽然至元二十九年(1292)因“桑哥案”差点送了命,最后被遣送回乡,但他并没有在家呆下来,而是四处游历,入仕之心不改,寻找卷土重来的机会。三年之后便第二次进大都,不久复职。大德六年(1302),子振守父丧仅两年便入京,九月到应昌,冬,从应昌回大都,此时,冯子振作为集贤院待制随侍皇上,闲时携妓交游,诗酒酬谢,甚是逍遥,不可能有退隐之意。而且此后几十年,虽然他也与释明本,日本僧人无隐、放牛光林、古林清茂及道士张雨等释道人物交往,但也结交权贵。即便没有做官,也爱攀高枝,流连于闹市,不肯归家,最后老死于风流繁华之地的扬州。始终保持着对官场和喧嚣的闹市的眷恋。而这次与诸公会饮,应诸公之求而作四十二首《鹦鹉曲》,却以叹世隐逸为轴心内容。确实令人费解。
其实,这种叹世隐逸思想并不一定是冯子振个人思想情感的真实流露,而是对元人整体性的隐逸情调这种时代情绪的刻意迎合。前面已经讲过,歌唱隐逸是《鹦鹉曲》系列的传统主题。作为应和之曲,冯子振的《鹦鹉曲》自然在主题上要与他所和的“白无咎的《鹦鹉曲》”相合。叹世隐逸是元散曲的重要内容。《全元散曲》中除了歌咏浪子风流,就是唱颂高士隐逸。蒙古贵胄不忽木,做到吏、工、刑三部尚书、平章政事,却留下一套《仙吕?点绛唇?辞朝》散曲,把叹世归隐的时代情绪抒发得淋漓尽致。卢挚、刘敏中也都是大官,他们写了不少隐逸主题的散曲。散曲大家张可久和张养浩一个是吏,一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