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面具.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民间面具   中国是世界面具艺术历史最悠久、流传最广泛、内容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民间面具以木、金属、毛、皮、布、泥、纸、石膏、植物外壳(笋、葫芦)等材料做成假面、假头形象,戴在人脸上、头上,广泛用于祭祀礼仪、歌舞戏曲、宗教仪式,以及丧葬、狩猎、战争等活动中,或者悬挂于特定场合表明某种祈愿或威慑力量。      溯源      远古时期的岩画、陶器、壁画中留下了中国史前时代面具文化的踪迹,如广西宁明花山岩画、内蒙古阴山岩画等。这些岩画大多创作于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人兽面像是这一时期面具的主要表现题材,其中出现了大量夸张、变形的假面形象。   早期的面具一般用于丧葬、驱邪仪式或原始乐舞中。“傩”为古时腊月驱除疫鬼的一种仪式,大约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殷商时期出现了戴木质面具的傩舞。   秦汉面具广泛用于傩祭、百戏、丧葬与狩猎活动。“百戏”是古代乐舞、杂技的总称,秦汉时又称“角抵戏”,由两三名头戴牛角的表演者演出。   两晋南北朝时期,面具角色与造型更加多样化,世俗人物形象开始出现在面具造型中。这时期的面具,除用于傩祭与百戏外,还用于战争中。   隋唐时期乐舞、戏剧盛行,对乐舞面具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著名的乐舞《兰陵王》描述北齐兰陵武王高长恭骁勇善战,但因面相太柔美不足威慑敌人,因此每次打仗都要带上狰狞的面具。人们敬慕其武勇,就摹仿他的动作,戴上面具,配以歌舞创作出一种“兰陵王”的乐舞。兰陵王面具对后世戏曲人物脸部造型影响很大,日本至今保留有陵王面具。      宋代傩面具文化极其繁荣,广泛用于乐舞、戏剧之外,如作为吞口悬于宅门以镇宅,也作为玩具和摆设在集市出售。面具角色形象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向世俗化转变,同时摆脱了以往单纯的狰狞面孔,出现了具有纯粹欣赏价值的造型。宋代社火面具由于民间社火活动的盛行而丰富多彩。社火舞队的表演内容主要是戴假面具,乔装打扮成“狮豹”、“神鬼”、“番人”等滑稽的形象供人娱乐。   明清时期,面具广泛用于傩戏、藏戏和其他戏剧,以及各种宫廷、寺院及民间舞蹈中。由于明代屯兵西南,军傩与当地巫术活动相融合,对边陲各民族文化产生深远影响。藏面具随着藏传佛教而向北发展,在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及东北地区各喇嘛庙中盛行。这些地区的傩戏、藏戏及其面具流传至今,完整地保留了傩文化的形态,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分类      中国民间面具的地域分布,呈两条弧线带状态:一条以四川为起点,向贵州、云南、湖北、湖南、广西、江   西、安徽、福建等省(区)延伸,主要盛行傩面具;一条以西藏为源头,向青海、四川、云南、甘肃、山西、河北、内蒙古、黑龙江等省(区)辐射,主要盛行藏面具。此外,其他地区还盛行一些乐舞面具和祭祀面具,但影响远不如傩面具与藏面具。中国民间面具按用途可分为祭祀面具、乐舞面具、镇宅面具三大类。         1.祭祀面具   生命礼仪面具 主要流行于南方少数民族中,在诞生礼、命名礼、成年礼、婚礼、丧礼等各种仪式上使用。具有代表性的贵州威宁板底乡彝族村寨的“撮泰吉”,保留着许多原始傩戏文化的特征和信息。瑶族男子成年时必须进行度戒仪式,才可以结婚、生育、参与宗教活动。仪式中佩带的面具都具有各自特殊的社会文化涵义与符号含义。此外,彝族、哈尼族、土家族的婚礼面具,佤、壮、彝、景颇、纳西、布依、苗等民族的丧礼面具,都属于生命礼仪面具。   节日祭祀面具 节日祭祀活动的主题是祭祀神祖,祈求农业丰收、人口繁衍。白族吹吹腔面具、彝族火把节面具、壮族祭龙节面具、白马藏人十二相面具等,都属于这类面具。   2.乐舞面具   乐舞是古代对舞蹈、杂技和戏剧的总称。在这些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节日庆典活动与各种演出中,面具被当做神灵和祖灵的凭依物,依然扮演着“娱神”的角色同时,也日益增多了自娱、娱人的成分。   傩戏面具 傩戏由傩祭演变而来,在表演形式上依附于宗教祭祀仪式,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贵州傩戏又称傩堂戏、傩坛戏,流传于黔北、东、南的苗族、土家族、仡佬族、布依族、侗族与汉族中。傩堂戏演出总是和“冲傩还愿”的习俗结合在一起,很少作为单独的戏剧进行表演。傩堂戏面具共有24枚,可演出24出小戏,如《开洞先锋》、《关公斩蔡阳》、《开山猛将》、《钟馗斩鬼》等。广西壮、瑶等民族的师公戏,湖南、四川等地土家族的阳戏等,均属于傩戏范围。      地戏面具 地戏源于古代军队盛行的军傩活动,用于阵前驱疫逐邪。明代初年,中央王朝大军进发边疆,在滇黔战略要地设立屯堡,实行屯军屯田,江南傩戏得以随军流入贵州,遂与当地土著文化相互交融,至清代初期形成地戏。地戏最初只是在屯军及其后裔的屯堡中流行,后逐渐传入附近的布依族、苗族、仡佬族村寨,成为一种世代传承的祭祀娱乐活动。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