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文物收藏领域需要理论创新
宋人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这除旧布新、喜迎2007新年来临之际,纵览和展望中国民间收藏的现状和前景,既令我们欢喜,也不免有些担忧。喜的是中国民间收藏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热度深入中国城乡各地,越来越成为数千万人的业余爱好和精神文化追求;忧的是中国民间收藏理论准备不足,政策环境仍不够宽松,市场的无序竞争、管理混乱状况无大的改观。当前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传统的“眼学鉴定”理论以及与之相联系的思维定式受到实践的挑战,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已经成为影响民间收藏健康发展、影响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鉴定理论,改变过时的思维定式,已成为一项迫切而重要的任务。
中国陶瓷鉴定理论,特别是中国元代瓷器鉴定理论,处在这场变革的风口浪尖上。2004年、2005年中国国际民间元青花研讨会连续两年在山东济南举行。2006年10月至11月,中国境内连续举办了三场元代瓷器研讨会:先是当年10月在中国瓷都举行的景德镇元青花国际学术研讨会,接着是11月下旬在上海举行的规模空前的元代瓷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这个研讨会刚一鸣金,广州的第三届中国国际民间元青花研讨会立即开锣。几乎与此同时,日本国内也举办了“景德镇千年展及‘7501毛泽东生活用瓷’研讨会”。这些现象彰显出从民间到官方,从国内到国外,从社会科学界到自然科学界,正在涌动着一股关于瓷器研究和鉴定,特别是关于元代瓷器研究和鉴定的热潮。这既反映了在中国也包括在世界范围内对元代瓷器的研究和认识还处于十分模糊的欠发展的状态,迫切需要理论的武装;而且预示着这个领域正在酝酿着一场重大的变革,这是或迟或早要发生的事情。
笔者最近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南方某省的一位企业收藏家,他在自己承包的基建工地中发现了一些可以确定年代的元代和明初的瓷器,一次次送到北京请一位权威的瓷器鉴定专家给予鉴定,结果一次次遭到被“枪毙”的命运,其否定的理由是他没有见过这样的器形,博物馆也没有这样的器形,历史文献也没有记载过这样的器形。这位藏家非常生气,想“教训教训”这位鉴定专家,于是掏钱买好飞机票,让朋友把这位专家请到南方,又用专车将他送到自己的基建工地。现场的所见所闻令他十分震惊,他断定这不是人家事先埋好“地雷”在欺骗自己,如果不是自己亲眼所见,他绝对不敢相信!他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和探讨中。对于他这样的人来说,这无异于要自我扬弃,自我否定,这既要有极大的理论勇气,又是一个痛苦的思辨过程。在事实面前,他终于战胜了自己,对自己在过去鉴定中所依据的传统鉴定思维发出质疑:一是以“未见过”作为鉴定时的依据是不可靠的;二是以青花原料作为断代依据需加分析;三是文物的“多少”不应作为断代的标准;四是走科学鉴定之路刻不容缓。
“除旧布新识君意,烂烂一星光射人。”这是清代黄遵宪《西乡星歌》中的诗句,时代在不断前进,我们的思想认识也要除旧布新,不能因遁守旧。上面提到的那位藏家不得已出此下策“教训”专家;而这位专家又不得已用自己不大乐意接受的方式经历这件事情,皆因中国时下国情使然,我们应从积极方面加以理解。问题的严重性还在于,这位专家悟出的四条教训虽然击中了中国现时古瓷鉴定弊端之要害,但其“君意”并不为中国文物鉴定界所“识”,他就此所写的论文竟然被三家权威文物刊物退稿,这种尴尬局面令他啼笑皆非。在此我们要郑重告知读者,这篇重要论文和相关材料,本刊将在下期刊出,敬请大家关注。我们希望用这“烂烂一星”实现“光射人”的目的,推动中国文物收藏理论的创新和变革,因为只有创新和变革才能发展。
作为中国内地创办最早的收藏类期刊,2007年是《收藏》杂志的15岁生日。15年来,我们一直努力为中国文博收藏界营造一个“雅俗共赏,中间偏上;学术民主,鉴赏并重;传播资讯,指导收藏”的温馨园地,应该说我们在这些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有诸多不足之处。鉴于本刊已创办15年,新老读者的藏识和鉴赏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本刊从今年起,将缩减现代收藏的内容,腾出版面加大传统收藏大项的分量,尤其是办好书画、陶瓷两个大板块,兼顾铜器、玉器、金银器、杂项及钱币等项。在新的15年,我们要更好地贯彻学术民主、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为各种学术观点提供争鸣的平台,积极推动中国文物收藏理论的创新和变革。我们要广泛凝聚人心,聚集人气,精诚团结广大读者、作者和各方合作者,齐心协力,戮力将《收藏》杂志打造成中国藏界的精品大刊,因为这是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
3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