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钥匙槽”风波.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钥匙槽”风波   [摘要]在中国进行短期考察的外国学者遭遇“钥匙槽”事件,呼吁从中美两个极端中寻求一种更好的教育方式。“钥匙槽”事件其实也是一种在他乡遭受到的、由两种文化价值观对立而造成的深度焦虑症。   [关键词]“钥匙槽”事件隐蔽文化深度焦虑症   中图分类号:G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220199-02      一、引言      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研究依然不衰。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障碍来源于文化差异,而文化差异又与参与焦急的民族成员对异质隐蔽文化的无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要从根本上克服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障碍就必须揭开异质文化层。一旦异质隐蔽文化层被揭开,文化障碍就容易克服,参与跨文化交际的各方就能真正了解对方,达到交际各方感情上的一致,从而从根本上避免冲突[1]。   本文从鲜活的生活素材中探讨几乎不为人察觉的跨文化休克。“中国式的学习风格”[2]一文,在描述中国式“把着手教”的学习风格时,隐形而生动地展示了作者在跨文化交往中遭遇的文化冲击。      二、“钥匙槽”事件与文化冲突      “中国式的学习风格”是作者霍华德?加德纳从钥匙槽事件中,亲身体会到中国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他在展示自己看法的过程中,对中国式教育方式产生非常不安的疑虑。透过他语言的表述,笔者似乎听到加德纳在诉说着不同的价值观造成自己情感惶恐和心理不适。在他的内心深处,正发生着连他本人都没能觉察、同时更是难以言表的深度焦虑症状。人们初次浸入另一国家(文化)时,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或符号,对于对方的社会符号不熟悉,面对持不同文化价值观的人或事,心理上常有莫名焦虑、孤独和困惑等深度焦虑症。   根据语境理论和细读法,笔者借助上下文以其语气来体察作者价值观和跨文化交际中所经历的深度焦虑症。      (一)“钥匙槽”事件   一位哈佛大学教育学教授,为了考察中国幼儿园和小学教育,携带妻子和18个月大的儿子,来到南京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考察,下榻在南京金陵饭店。他们夫妻在金陵饭店大厅而不是在考察的学校课堂深刻地感受了中美教育观的尖锐对立。   事情是由一个钥匙牌引发的。他们房间的钥匙系在一块标有房间号码的塑料牌上。房客离开房间时可以自己把钥匙牌放进一楼总台旁边钥匙箱格里,钥匙摆进一个个长形的小槽内。   年仅18个月的儿子喜欢拿着房门钥匙四处走动,边走边使劲地摇晃着钥匙牌,喜欢将钥匙牌塞进那个狭长的钥匙槽口。他偶尔也能够把钥匙塞进槽口,玩得特开心。做父母的非常乐意让孩子用钥匙在槽口四周砰砰地敲击。孩子自得其乐,而且他的这种探索行为似乎不足以构成损害。   然而,这位教授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饭店大厅工作人员,在孩子玩耍时走过来关注孩子,见他没能塞进钥匙,都会上前帮助,把着孩子的手教他把钥匙放进槽口内。   从儿子的独自把玩钥匙到被人强行“把着手教”的事件中,他深深地感悟到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注重技能的“把着手教”和注重创造力的“自力更生”。自力更生是美国中产阶级的育儿观,孩子应该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学会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而“把着手教”是不可能造就一个独立并富有创造力的人。   当然,他承认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中国的科技和艺术创新都显示出巨大的创造力。审视任何一项创新,它都有赖于前人所取得的成就。创新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取得的。他继而呼吁,能不能从中美两个极端中获得一种更好的教育方式,它或许能在创造力与基本技能这两个极端间保持一个更好的平衡?   哈佛大学教育学教授在日常细小的事件中,感受到了中国“把着手教”的技能学习方式,并断定这种方式与美国主流文化教育方式“自力更生”的创造力培养方式水火不容。他呼吁一种更好的教育方法。他为什么不能对于中国文化中“仁”多一点理解呢?      (二)事件折射不同的价值观   日常生活最能反映人的价值取向。钥匙槽事件虽小,对于文化价值观念的冲击却是巨大的。作者对事件的描写很有趣,他用了这样几个词来表述儿子玩弄钥匙:喜爱,使劲地摇晃钥匙,喜欢,快乐,高兴,钥匙在槽口周围砰砰地敲击,探索,不足以损害;钥匙在这里扮演了培养孩子独立探索能力的一个工具/玩具。另一方面,他用了这样的文字来描写饭店职员的反应:注视,帮助,握着儿子的手,“教师”,微笑,期待感谢,皱眉头,没尽到父母责任。   Benjamin loved to carry the key around, shaking it vigorously. He also liked to try to place it into the slot. Because of his tender age and incomplete understanding

文档评论(0)

小马过河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