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新课堂 金牌学案】2017年春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13老马 憎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雪白的墙.pptVIP

【南方新课堂 金牌学案】2017年春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13老马 憎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雪白的墙.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方新课堂 金牌学案】2017年春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13老马 憎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雪白的墙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老马》赏析 《老马》短短八句,很像一首律诗,而主题思想的容量以及凝练厚重的风格,均为许多唐代七律名篇所不及。马一度是北方农民不可或缺的生产工具,恰如南方的耕牛。老马默默承受苦难的形象也酷似旧中国农民的性格,吃苦耐劳、沉默寡言、逆来顺受、坚忍不拔。纵然臧克家自己解释,他“并没有存心用它去象征农民的命运”,但是文学史家历来认为,诗人描绘的“老马”形象是旧中国农民的传神写照。 《老马》的写作艺术非常精致。这精致包裹在朴实的语言里,像农民一样朴实。第一、二句完全用了农民的口语,朴实得不像人们心目中的诗句。前一句看似乡间家常话,在诗人则很不家常,“装个够”不仅写出老马背上的负荷已到了极限,而且先设下伏笔,与后一句照应。一方无休止地压迫,一方无可奈何地忍受,蒙太奇式的组接,让人为之动容。三、四两句进行深层渲染,“往肉里扣”使负重的痛苦表现得格外形象化。分上、下阕的中国旧体词,有上实下虚的传统手法。这四句犹如旧词的上阕,写尽了老马所受的肉体折磨。下四句转入虚写,旨在显示老马的精神痛苦。第五句陈述老马承受苦难的同时还得经受毙命的威胁,第六句描绘弱者无力反抗、不思反抗的屈辱心态。第七句写的仍是精神,因为鞭子并没有落到马的身上,无意着眼鞭痕。这鞭影造成的痛苦比落到身上的鞭子更为难受,是一种精神惶恐,时时持续,不是一鞭子下来就了事的。第八句中“望望前面”,老马似乎希望命运有点转机,可是现实不容它有半点希望,前景渺茫,苦海无边。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憎恨》赏析 《憎恨》的感情是多层次多侧面地展开的。开始时说“没有诗”,接着却来了一个转折,说“不是没有诗”,而是诗人受到了压迫,作品受到了破坏。这一节用了虚写的象征手法,它既生动形象又高度概括,比一般化的铺陈描述要有力得多。它犹如一个成功的特写镜头,在艺术家运用“蒙太奇”手法频频推出和转换的画面中具有特殊的魅力,诗人特意把它安排在全诗的中间,起到了承上启下,映照前后的作用,确是颇为高明的。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既然诗人的“竖琴”被“敲碎”,一切美好的事物被破坏——“红雀”之类早已不知被赶到哪里去了,那当然只有绝望之后的抗争,回过身来向着反动势力进击了。这里,场景的转换看似有些突兀,感情的脉络却是清晰的,受着深沉的理性的支配。我们看到的是诗人喷出的一串愤怒的火焰,射出了一串锐利的子弹,而在燃烧和射击的同时,诗人又特意用了四个“愈”字,揭示了流血愈多也就憎恨愈深、反抗愈烈的生活的辩证法。这就为全诗“憎恨”的题旨增加了明显的亮色,把诗篇提到了一个更高的思想境界。这样的反抗不也是诗吗?是的,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绿原是不会不知道烈火狂飙是可以出诗、转化为诗的。问题是对于当时的他来说,反抗、斗争已经成了第一要义——压倒一切的任务了。正是这种着意反抗、无心作诗的心境促使他写下了遒劲庄重的最后一节诗,为全诗做了一个有力的概括。 《憎恨》就是这样一首不断变换角度、变换表现手法的诗篇,而在不断变换之中贯串始终的则是诗人不可遏止的“憎恨”之情。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赏析 食指的诗质朴明了,在有限的篇幅里,包容了极为丰富的内涵,往往能给人以较多的想象空间,因此,特别受到同时代青年人的喜爱。 这首诗表现的是百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离开家园,奔赴乡野边陲时的一首离别诗。作为上山下乡知青队伍中的一员,在即将离开故乡北京的一刹那,作者的心灵突然受到强烈的触动,这种触动包括对故乡、母亲、文明的眷恋,还包括对不可知的未来的恐惧。凡是经历过那种场面的人,都会永世不忘。远离父母、远离亲人、远离家乡,对刚刚步入人生的十几岁的青年到底意味着什么?在惶恐、希求与别离的痛苦之中,当时的北京火车站告别的泪雨与声浪如海潮般有卷走车站的力量。这不是一般的分离,也许就是永别。同学、朋友各奔东西,父母儿女远隔千里,到底何时能相见?到底明天会发生什么?“文革”的那些岁月里谁也无法预测,也许这就是他们“最后的北京”。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赏鉴 全诗共七节,第一、二、五节主要写所见所闻,其余几节主要写即时的感受;七个诗节依次交错,相互叠现,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即将离别亲人的知识青年们丰富的情感世界,生动地表现了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末北京火车站那稍纵即逝的情景,令人回味无穷。诗中用了一些细节,是异常生动传神的。诗歌中的描写,具体细微,不是为了逼真,而是只有如此具体的细微的事物才容易被读者领悟,激发他们进入诗的情感世界中去。最后两节,诗人选择了真实的场景,将情感推向高潮,成为定格,永远不会消失在我们心灵的视线中,这就使全诗丰满而完整。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ijing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