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型断裂带 大型断裂带经常由一系列相互平行的断层组合而成,经常有以下的一些标志和特征: 地层或其它地质现象不连续、破碎带发育、断层摩擦镜面及擦痕、线状构造发育、断层三角面等。 地垒 两条正断层(偶尔有逆断层)共有一个上升盘的断层组合。 地堑两条正断层共有一个上升盘的断层组合。 长数百千米甚至数千千米、宽数十千米以上的巨大地堑被称为裂谷或裂谷系。 思考题: 大陆漂移的主要证据有什么? 海底扩张学说建立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是什么? 什么是威尔逊旋回? 转换断层有什么特殊意义? 褶皱有那些类型? 断裂有那些类型?什么是正断层、逆断层、走滑断层、推覆构造、地垒、地堑、裂谷? 大型断裂存在的标志有哪些? 大洋形成的三个阶段 大洋发育成熟之后就逐渐的走向它的末日(衰退期)。太平洋就是处于衰退期的典型大洋,虽然太平洋目前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洋,但比起中生代它所具有的规模来已经小得很多了。这一阶段最典型的特点是大洋的增生和消减并存,但俯冲消减的速度要大于增生的速度。 地中海是大洋演化另一个阶段(终了期)的典型。这一阶段大洋已不再增生,在俯冲作用下,大洋的规模急剧缩小。今天的地中海只有很少的古特提斯大洋壳的残余,不久将要完全闭合。 大洋演化的最后阶段就是完全闭合,留下一条古大洋的遗迹,结束了大洋的演化。喜马拉雅北侧的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代表印度次大陆块与亚洲大陆块之间的碰撞缝合线,它也是古特提斯洋的遗迹。 13.2 构造变动 地壳岩石在构造运动营力的作用下发生位移、变形、破坏的过程称为构造变动。 构造变动是构造运动所保留的形迹,也是构造运动的主要证据。 构造变动主要分为两大类:褶皱变动和断裂变动。 研究构造变动及其成因机制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构造地质学 13.2.1 褶皱变动 岩层发生连续的弯曲变形称为褶皱,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背斜 岩层向上凸起的弯曲变形。 向斜 岩层向下凹的弯曲变形。 挠曲 岩层急剧弯曲且连续地连结了近平行的两侧岩层部分。 单斜岩层的成因是多样的。 褶 皱 要 素 核部 翼 轴面 倾伏角 枢纽 转折端 13.2.2 断裂变动 断裂变动是岩石破坏中一种最常见的构造变动,可以分为两个大的亚类:节理和断层。 节理(裂隙)断裂两侧的岩块没有发生明显的位移。 断层(断裂)断裂两侧的岩块有明显的位移。 节理是岩石中常见的构造,从其形成的力学机制看又可以分为张节理和剪节理。 张节理是岩石受到的拉张应力超过岩石的抗张能力时产生的破裂,节理的延伸方向与主张应力方向垂直。 剪节理是岩石受到的剪切应力超过岩石的抗剪能力时产生的破裂。 一般情况下,岩石抗剪切的能力远远小于它的抗压能力, 因此岩石在承受压应力的情况下往往形成两组交叉的剪节 理,称为共轭剪切节理。共轭剪节理的锐角指示主压应力 的方向。 上盘上升、下盘下降的断层称为逆断层 上盘下降、下盘上升的断层称为正断层 断层两侧的岩块在水平方向上发生相对的移动成为平移断层(走滑断层)。如观测者对面的断盘向右移动,就称为右旋平移断层。 上盘 下盘 上盘 下盘 圣. 安德烈斯断层 推覆构造 断层面近乎水平的(有时是波状起伏的)逆断层,水平位移的幅度特别大,这种断层称为推覆构造。大型的推覆构造的推覆距离可以达到数十千米,甚至是数百千米。推覆构造的上覆岩层被称为外来体或推覆体,下伏岩层称为原地体。当外来体的前锋岩块被风化剥蚀成为孤立的岩块或小山峰时,被称为飞来峰;当外来体被剥蚀后露出原地体的小窗口,则称为构造窗。 第十三章 地壳运动、变形和断裂 13.1 构 造 运 动 人们在很早以前就已经认识到沧海桑田的变换,在中国和西方国家都有这样一些记载。 皮法戈尔:“坚硬的陆地变成海洋,海洋变成陆地,海生贝壳出现在离大洋很远的地方---” 颜真卿:“高山尤有螺蚌壳,或以为桑田所变”《麻姑山仙坛记》 朱熹:“尝见高山有螺蚌壳,或生石中,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既水中之物。---此事思之至深”《朱子语类》 构造运动是由于地球的内部平衡遭到破坏所引起的地壳或岩石圈的运动。事实上,地球自从诞生之日起,就没有停止过构造运动。 板块构造学说 大地构造学是研究地球或岩石圈的形成、发展和演化的一门地质学的分支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地构造学说也将不断地得到发展。 板块构造学说是当今地球科学界普遍认同的一个大地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大陆漂移学说、海底扩张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魏格纳和大陆漂移 魏格纳(德国气象学家),1911年秋,魏格纳在研究世界古气候时偶然读到一篇论文,文中提到“根据古生物证据,巴西和非洲陆地曾经连为一体”,从而产生了大陆漂移的思想。在进行了一些较为仓促的研究之后,1912年初在法兰克福地质协会做了题为“根据地球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