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三讲 安娜卡列尼娜
第十三讲 《安娜·卡列尼娜》 爱情与婚姻;忠诚与背叛 —— 安娜悲剧的普遍意义 一、关于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十九世纪俄国 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也是公认的世界上最伟 大的小说家之一。托尔斯泰的创作生涯长达60 年,为后人留下了为数众多的优秀作品。他和巴 尔扎克一起被称为现实主义文学中两座最高、最 辉煌的山峰。他的作品主要是描写1905年革命前 的旧俄国,提出了许多重大社会问题,并且拥有 巨大的艺术力量,从而使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中 占据第一流的地位。 1、作品背景 2、情节线索: 两条平行线索 1)安娜线:追求个人幸福-毁灭 发展过程:一 见 钟情-挣扎 抗拒-不顾一切、 昂然投入-飞蛾扑火、真挚 , 热烈-失去一切、妒忌 ,恐惧-爱情幻灭-卧轨自杀 - 自我毁灭。 2)列文线:寻找社会出路-失败 发展过程:求婚失败-隐居乡间-喜结良缘、 与现实和解-忧郁痛苦、自杀冲动-皈依宗 教、获得解脱。 3、作品人物 托尔斯泰塑造了许多在文学史上光芒四射的人物:安娜、渥伦斯基、吉提、列文、卡列宁、奥布浪斯基公爵。……所有人物中,唯一一个在生活中左右逢源,带有点喜剧色彩的就是奥布浪斯基,其他的人物无不与死亡主题有关。以上人物涉及到四个家庭,四种婚姻或爱情答案:卡列宁夫妇、安娜-渥伦斯基,奥布浪斯基夫妇、列文与吉提。每一个答案都意味着罪恶和灾难。安娜则是惟一经历了两种不同婚姻(爱情)形式的人物。 4、人物分析: 1)安娜: 性格内涵:激情与活力、复杂而有诗意的内心。 A、 激情与活力:正是这种压抑不住的活力使美貌纯洁的吉提相形见绌;正是这种被唤醒的激情使她与卡列宁的婚姻、甚至彼得堡习以为常的社交生活、甚至包括孩子谢廖沙都黯然失色。与这种激情与活力相伴而来的是不顾一切的勇气。如:“时候到了”,“我要爱情,我要生活”;“我爱他,我是他的情妇……随你高兴怎么样把我处置吧。” B、复杂而有诗意的内心世界 “天生丽质,光艳夺人,而且纯真、诚实、端庄、聪慧,还有一个‘复杂而有诗意的内心世界”的安娜,“有一股压抑着的生气流露在她的脸上,在她那亮晶晶的眼睛和把她的朱唇弯曲了的隐隐约约的微笑之间掠过。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个的身心,违反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的闪光里,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 第一方面,她心地善良,单纯自然,感情热烈真 挚,对不幸的人怀着深厚的同情。 第二方面,她又是一个诚实、勇敢、正直、有高 度人格尊严的女性。 悲剧原因: 外部因素:安娜对真挚爱情的追求与上流社会虚 伪腐败的道德观念之间的不可调和的冲突。 A、和安娜首先冲突的是卡列宁,他是一个伪 善、僵化、缺少生命活力的贵族官僚的形象。他 只知道法定的婚姻,而不懂得什么叫爱情。只知 道安娜是妻子,从没想到她是需要爱情的女人。 他是旧社会旧观念的代表,安娜同他的冲突,不 只是性格冲突,而且是同旧社会冲突的表现。通 过这一形象,作者严厉批判了腐朽的沙皇封建制 度和上流社会刻板、虚伪的道德规范。 B、与渥伦斯基的冲突。他追求安娜,是为了享 乐主义和虚荣心的满足,虽然在安娜爱情的感召 下,他的情感变得严肃专一了,“您知道,您在 哪儿,我就在哪儿。”但他始终只吸引于安娜的 外貌,而并没有窥见安娜的精神世界,他只知道 和安娜寻欢作乐,从来不知道体贴安娜内心的母 爱和爱情的痛苦,所以他同安娜的关系,不是爱 情,而是情欲。由于他抛不开社交界,被上流社 会放逐的安娜就成了他的重负。他不能了解安娜 莫名的妒意,因行动受到约束而“这简直无法忍 受”!于是爱情变成了憎恨。上流社会假手于他完 成了对安娜最后的一击。 内在因素:安娜悲剧的内在根源是由于她的真 挚、善良和纯洁所产生的复杂感情。 首先,安娜是勇敢的,她始终不悔自己选择的道 路:“假使一切要从头再来,也还是会一样 的。”她鄙视那些贵族男女堕落虚伪的生活, 在剧院里她向整个社交界抬起了高傲的头。 其次,她性格中有着不可弥补的局限性。她追求 自由爱情,然而又把自己变成攀扶在渥伦斯基这 棵树上的一条青藤,树倒藤亡。渥伦斯基成了她 生活中的全部,因而,一旦失去他的爱,她的生 命便不可挽回地灰飞烟灭。 再次,安娜是矛盾的,她的矛盾中既有一个生命 力旺盛的女人久久压抑的强烈感情的满足感,又 有一个贞淑的妇女冲决礼法堤防而未免内疚的羞 耻心,还有一个善良的妻子因不忠实于丈夫而问 心不安的负罪感。这种内心矛盾集中表现出安娜 的性格特点和强烈而复杂的感情。 从另外一层意义上说,安娜的死是“注定”的, 托尔斯泰早就将她列入了牺牲者的名单,因为托 翁对激情导致的后果已作了预先的设定,事实 上,安娜与渥伦斯基在车站月台上的第一次见 面,宿命的阴影就已经将两人笼罩于其中了。 小结: 在当时“有情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