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三礼图的版面形式与使用.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宋元三礼图的版面形式与使用

臺大歷史學報第 60 期 BIBLID1012-8514(2017)6 0 p.57-117 2017 年 12 月,頁 57-117 2016.11.8 收稿 ,2017.7.27 通過刊登 DOI: 10.6253/ntuhistory.2017.60.02 宋、元《三禮圖》的版面形式與使用 ──兼論新舊禮器變革 * 許 雅 惠 提 要 本文比較宋、元二本《三禮圖》的頁面差異,結合考古出土文物,從書 籍使用的角度——特別是士人對簠、簋、籩、豆等古制禮器的認識與實 踐——對版面改變的原因提出解釋。從歷史的長程發展來看,禮書、禮器 圖至宋代發生巨變。北宋中期開始,一波波禮器名物制度的討論,挑戰過 往知識與權威。以出土金石古器為根據的新興禮器制度,逐漸取代漢唐以 來的經典權威,如《三禮圖》。 南宋中、後期,是此發展的關鍵時期。刊刻於南宋淳熙二年(1175) 的《新定三禮圖》,版面的視覺性強,以圖為主,圖、文緊密配合,便於 彼此參照,尚可見禮器圖樣的功能。紹熙五年(1194),源於出土古器的 《紹熙州縣釋奠儀圖》頒布,並隨著朱熹之學而傳播,《三禮圖》的圖樣 功能逐漸被取代。刊印於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的《重校三禮圖》, 圖、文分離,圖像退居其次,轉而強調文字閱讀的流暢性。宋、元《三禮 圖》之大幅改版,反映該書從兼具圖樣手冊功能,到褪去實用性,成為純粹 典籍的過程。 關鍵詞:籩豆簠簋 金石學 經學 釋奠祭器 書籍文化 *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10617 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一號;E-mail: yahweihsu@.tw. 58 許 雅 惠 前 言 一、從漢至唐:實用的禮器圖樣 二、版本與考訂 三、版面特徵:從視覺性到閱讀性 四、禮書權威:從《三禮圖》到《禮象》、《禮書》 五、禮器圖與禮器製作:從《三禮圖》經學系統 到《釋奠儀圖》金石學系統 結 語 前 言 20 世紀以來,新興的媒體與數位科技對知識產業造成巨大衝擊,知 識生產與傳播的方式發生巨變。電子書與傳統書籍競爭,網路書城衝擊 實體書店,電腦與平板上的閱讀逐漸成為常態。學術領域也不例外,大 量的資料庫使得搜尋與使用材料更加便利,各大機構典藏的數位化,也 令人開始擔憂那些未經數位化的資料,未來可能更難以使用。這一連串 技術變革對人類知識所造成的影響,身處其中的我們,尚難以客觀評估。 人類歷史上有幾個知識技術的重大變革期。在西方,古典晚期(late 1 antiquity )經歷書籍形式的轉變:從卷本(roll )向開本(codex )發展; 15 世紀中葉,古騰堡 (Johannes Gutenberg, c. 1398-1468 )採用活字印刷, 更對西歐社會造成廣泛而長遠的影響。2在東方,三國兩晉時期,紙張取 1 Roger Chartier, “Representations of the Written Word,” in Forms and Meanings: Texts, Performances, and Audiences from Codex to Computer, ed. Roger Chartier (Philadelphia

文档评论(0)

zhuwo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