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科技融入教学之.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资讯科技融入教学之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省思 -- 以北區資訊種子學校為例 林信榕 國立中央大學 學習與教學研究所副教授 sronglin@cc.ncu.edu.tw A Reflection of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A Case Study of Northern Seed School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摘要 本研究之目的在於對北區資訊種子學校所觀察到的現象,在資訊科技融入教 學方面就學理依據、教師專業發展及科技在教育運用之發展等三個面向提出個人 的省思。在學理依據方面的省思包括教育理論及變革理論;在教師專業發展方 面,包括教師信念、教學設計、教師教學觀察、及教師在資訊時代的態度等;在 科技在教育運用之發展方面,包括:科技在教育運用的演化與決定歷程、深入瞭 解新科技的功能與運用、新科技在教育運用的可能性、跨領域專業內涵及新科技 使用環境的營造等。整體而言,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融入方式並非隨興之所致隨 意而行,仍需建基於相關的學理基礎上,始能彰顯其教育的意義;另外在教師的 專業發展方面,除抱持寬闊的胸襟積極學習新事物以因應數位學習時代快速的科 技進展外,在教學信念與教學設計方面亦宜加以思考如何符應數位學習的精神, 並透過教師的教學觀察或類似的行動研究創造出更具教育意義的教學方式。至於 新科技如何在教育上發揮其最大的功效關鍵仍在人們本身的觀念與作為。 關鍵詞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教學變革、教師思考、教學反省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reflect some issues related to teachers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eaching. The dimensions reflected by the author are including theories bases,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n information era,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Key words: IT integrating into teaching, instructional change, teacher’s thinking, instructional reflection 壹﹒緒論 在資訊科技(尤其是與電腦及網路方面)的快速進展,使得學習的管道與方 507 式更加的多樣化,進而衝擊教材的呈現方式、老師的教學及學生的學習方式。以 Internet 頻寬速度、電腦 CPU運算速度及硬碟容量的大幅進展為例,以往在透過 網路教學或學習時所產生的等待耗時及運作不佳的情況已獲得大幅的改善,大大 提升教師製作及使用網路素材庫的意願。 Roblyer (2003:11)將教師運用科技於教 育的原因歸納為如下的五個原因 :(1) 學習動機(motivation)—如獲取注意、透過成 果吸引學生、增進學生 [學習的主控性;] (2) 獨特的教學能力 (unique instructional capabilities)—如將學習者連結至資訊和教育的資源、幫助學習者將問題及解答視 覺化、可紀錄學習者的進步、將學習者與學習工具做連結; (3)支援新的教學法 (support for new instructional approaches)—如合作學習、分享智慧、問題解決和較 高層次的技術; (4) 增進教師的生產力 (increased teacher productivity)—如與學生 互動較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