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孝”历史发展与现实意义
浅论“孝”的历史发展与现实意义
摘 要:“孝”原始意义出现于西周,介于宗教和伦理之间。到孔子时期才具有伦理规范意义,是儒家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孔子所提倡的“孝”是一种长幼之序和一种伦理道德的规范。孟子在此基础上把孝道思想进行发挥,使其复杂化。目前,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关注老年群体的身心健康,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
Abstract:“the filial piety” the primitive significance appears in the Western Zhou Dynasty, is situated between the religion and ethics. Only then has the ethics standard significance to the Kong Zi time, is one of Confucianist ethics morals important contents. Kong Zi advocated “the filial piety” is foreword and one ethics morals the one kind of old and young standard. Mencius based on this carries on the filial piety thought the display, causes its complication. At present, our country entered aging society, the attention old age communitys physical and moral integrity, has become the construction harmonious society the important attribute.
关键词:“孝”的演变 现实意义
Key words:“filial piety” evolution Practical significance
作者简介:王惠杰(1974-),女, 河南省许昌市人 ,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伦理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6-0136-02
一、“孝”的思想起源与发展变化
“孝”最早出现于金文,金文中的孝,主要是针对故去的祖先。西周时代,周人继承了殷人的祖先崇拜,使孝的对象不仅限于“祖考”,也包括“皇神”。所以,孝的原始意义是介于宗教与伦理之间的。西周时期,孝这一观念的主要功能不在伦理生活这方面,而是在政治生活这方面。因为当时周得天下后,最重要的是如何巩固统治权。而当时最能统治人心的力量是宗教,所以周人就竭力宣扬文王、武王的德业,把他们神圣化,以成为民族凝聚的焦点和政治团结的最高象征。周人对孝的规定是奉养、恭敬父母和祭祀先祖。
“孝”具有伦理规范意义是在孔子时期,其原因有两点:第一,孔子时期,社会剧烈变动,建立在传统宗教基础上的孝道已随着经济制度的变革发生了严重的动摇,重建以孝道为核心的宗法???理,是社会的需要。而当时的社会结构以由宗法宗族制度向宗法家族制度转变,并以单系亲族组织为原则,以父子关系为主,其他的君臣、夫妇、长幼、朋友间的关系和行为,都以父子关系为准绳。所以提倡孝道是稳定当时社会结构的最有效的力量;第二,从哲学观点来看,孔子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仁”是一个普遍性原则,那么在具体的行为上,必须有一个特殊原则,去实践“仁”。“孝”这一观念,就是“仁”在道德实践上的表现,就是一个特殊原则。
(一)、孔子的孝道思想主要内容有:
1.维持长幼之序。“入则孝,出则悌”就是其基本原则。在当时的社会里,只要是年长的,就受人尊敬。
2.伦理道德的规范。这些规范里最基本的一个就是“无违”,孔子对“无违”的解释是:“生,是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1[由此可以看出,儒家孝这一规范,既是伦理的,又是宗教的,它内化于人的心中,成为最具普遍性的一种宗教活动。至于孔子对孝道的其他解释,都是从“无违”这一点推衍出来的。但是,孔子的“无违”并不是要求对父母命令的绝对遵从,而是对父母前辈身上所凝聚的经验、智慧的肯定、认同和接纳。
3.孝与仁。“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2[也就是说,“仁”必须和作为具体行为规范的孝相结合,才能表现出来。
4.孝与忠。孔子关于孝与忠的言论只提过一次。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勤,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3[由此可见,孔子所提的“忠”只是政治领袖尽孝尽慈的效果,与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