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让学生在美空间里遨游
让学生在美的空间里遨游
语文是一门充满魅力的学科,但是现在的学生对语文课却不太感兴趣。曾经有项调查,主题为“你最喜欢的学科”,语文学科“不幸”被学生们评为倒数第二。就高职语文教材而言,入选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有大量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报告文学、随笔杂感等。它们或形象鲜明、意象丰满,或内涵丰富、意韵绵长,或纵横捭合、充满理趣,都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堪称古今中外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一篇篇文质兼优的佳作构成一个绚丽多彩的华美世界。可以说,高职语文教材囊括了深厚宽广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美育因素得天独厚,美感情调四处洋溢。本来,美能使人产生浓厚的兴趣,可学生为什么对文质兼美、美感洋溢的语文不感兴趣呢?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教师不注意发掘文章的美感因素,单纯地向学生讲枯燥乏味的字词句段篇,忽略了美对学生的吸引。前苏联教育家列节夫曾说:“语文应该让孩子们在美的空间遨游。”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课在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充分实现它的审美教育功能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如何运用正确有效的做法,把知识教学与能力教学结合起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里,渗透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的教学,充分发挥语文教材自身富有的美育效能,加强对学生的美感教育,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起来,是当今语文教学急需探究的课题。那么,如何在语文课中进行美感教学呢?
一、再现课文情景,让学生感受美
语文教学应是开放式,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学到字、词、句等基础知识,而且要学会感受语文学习中“美”的存在。教师要想方设法呈现课文的美景,让学生从再现的美境中体味、感受作品中的形象美、语言美、色彩美、韵律美、意境美等,让学生在美的情景中得到舒畅的审美体验。我们可以运用图画、照片、音乐、媒体等教学手段,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产生审美??直观效应。如在讲解茅盾先生的散文名篇《风景谈》时,可利用多媒体将电脑“沙漠驼铃”、“高原归耕”、“延河夕照”、“桃林小憩”、“石洞雨景”、“北国晨号”六幅风景配以不同音乐剪辑组合而成一个音乐风光片,使学生直接感知美、体会美,激发他们的情绪,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二、把握作者情感脉搏,架起作品和学生的情感桥梁,让学生体验美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无不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里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文章中奔腾着感情的激流,塑造着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人物形象。教师应该把精力集中在“情”字上,深入剖析作品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浓烈情感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美,在教学中架起一座沟通作者感情与学生感情的桥梁,使之碰撞、交融,这样学生才能把情感移进人物的内心去,与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去爱,一同去恨,产生共鸣。如茹志鹃的《百合花》写得清新俊逸,十分动人,在教学时我们应抓住文章的细节描写,进行深入的剖析,用作品中真挚深厚的感情打动学生。分析小通迅员在护送路上腼腆害羞的神情,在枪筒上插树枝和野菊花的天真淳朴的样子,以及他挂破衣服,赠送馒头和掩护伤员光荣牺牲等场面,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小通迅员那颗金子般的心,在包含感情的细节描写中,感受到人情美和人性美。
三、抓住关键词句,让学生理解美
语文教材大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其词语极为鲜明、准确、生动、凝练,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咀嚼、品评,让学生发现美的火花,得到美的熏陶。如在《荷花淀》一文中,孙犁选取了富有特征的景物,将一种情感化为一种美的意象,描绘了一幅幅淡雅秀丽的风景画。作品开头虽寥寥数笔,却把我们带入了一个饱含诗情画意的氛围:“这个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这段景物描写,本身就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诗。在教学中,教师要扣紧“洁白”和“银白”两个形容词引导学生“探境中意,悟意中情,感情中美”,通过关键词语的讲解挖掘文指的内涵,让学生感悟水生嫂这一农村妇女勤劳纯朴的形象及其对美好家乡的挚爱。
四、培养想象能力,让学生欣赏美
叶圣陶先生说:“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想象是审美活动的灵魂。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披文入情,引发联想和想象,在充满愉快的情景中感受美、鉴赏美和评价美。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