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国文化知识通论课件)第四章中国文化知识的主要门类(中国古代哲学).ppt

(中国文化知识通论课件)第四章中国文化知识的主要门类(中国古代哲学).ppt

  1. 1、本文档共9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文化知识通论课件)第四章中国文化知识的主要门类(中国古代哲学).ppt

人类生命的价值与归宿 中国哲学主导倾向认为——一个真正的人的博大气象,乃是以自己的生命通贯宇宙全体,努力成就宇宙的一切生命。这就是人类生命的价值与归宿。正是在此意义上,中国哲学家以公正平和的心态,使一切生命、万物万有在不同的存在领域中各安其位,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和谐共处的境界。 儒家主张“立人极”,以圣贤人格为向度,以个体的道德自觉,卓然挺立于天壤间,不断地追求自我实现。 道家追求精神的逍遥与解脱。 佛家追求不断地净化超升,向往“涅槃”境界。 人生境界 冯友兰《新原人》中的四分法 如果我们把每个人的人生境界抽象一番,划分几个等级,那么大体上可以分成: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冯友兰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南阳唐河县人,著名哲学家。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历任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等。其哲学研究为中国哲学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有《三松堂全集》。 青年与晚年冯友兰 冯友兰的无奈与悲哀 文革中,冯友兰压力极大,不得已“依傍党内的‘权威’的现成说法,或者据说是他们的说法”而写了《对于孔子的批判和对于我过去的尊孔思想的自我批判》及《复古与反复古是两条路线的斗争》两篇文章,不久《光明日报》全文转载,引起极大反响。 知识分子的悲剧 1975年,他的《论孔丘》出版,书中猛批孔子,显然是在强大政治压力下的违心之作。他后来说:“我在当时的思想,真是毫无实事求是之意,而有哗众取宠之心,不是立其诚而是立其伪。”(《三松堂集自序》)这既是冯氏个人的无奈,也是建国以来知识分子群体的一大悲剧。 2009年8月12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为霍金颁发代表美国平民最高荣誉的总统自由勋章,以表彰他的杰出科学贡献。 “量子纠缠” 一九八二年,法国物理学家艾伦·爱斯派克特(Alain Aspect)和他的小组成功地完成了一项实验,证实了粒子之间存在着一种奇妙的叫作“量子纠缠”(quantum entanglement)的关系。在量子力学中,处于耦合状态的两个粒子存在某种纠缠关系:不管它们被分开多远,对一个粒子扰动,另一个粒子(不管相距多么遥远)同时就有反应,感应速度远超光速。 量子“心灵感应”至少比光速快万倍 两个处于纠缠态的量子,发生“心灵感应”有多快?近日,中科大潘建伟院士率领的团队在国际上首次用实验证明:在所有相对地球以千分之一光速或更低速度运行惯性参照系中,量子“心灵感应”速度至少为光速的一万倍。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据2013年7月27日《安徽日报》,标题为《中科大科学家首次用实验证明 量子“心灵感应”至少比光速快万倍》) 两个处于纠缠状态的粒子,如果把它们分开,一个粒子甲在这里,另一个粒子乙在非常遥远的地方(即使相距亿万光年) 。如果你对任何一个粒子扰动(假设扰动粒子甲),那么同时粒子乙就有相应的反应。这种反应是同时的,速度远超光速。不需要借助任何通讯工具,这边一动,那边不管有多遥远,立即就有反应,即某处发生的事情立即影响到宇宙极其遥远的地方(理论上可以是无限远)。这说明,看起来相距遥远、互不相干的事物可以在冥冥之中存在着某种联系,或者说“心灵感应”。 “量子纠缠”实验表明,西方科学的主流世界观可能存在严重缺陷。从笛卡儿、伽利略、牛顿以来,西方科学的主流世界观认为宇宙不过是一部巨大的机器,没有意识,没有目的,宇宙的组成部份相互独立,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受到时空和物理定律的限制。人类可以通过研究分解的个体来认识整体,整体不过是个体之和。 现代科学就是在这种世界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崇尚实证研究,把物体分割成越来越小的个体进行研究,认为通过研究个体就可以进而认识整体。典型的例子是机械制造,一个机器的整体就是所有零件之和,把所有零件搞清楚了,就可以了解整个机器。实证科学甚至把人也当成机器一样来处理,西医理论的“头痛医头,脚疼医脚”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量子纠缠”的发现使得实证科学的基础出现危机,提醒我们西方主流世界观可能存在严重的缺陷。它表明了宇宙是不可分割的、能动的整体,万事万物在冥冥之中存在我们难以理解的联系;整体不等于个体之和,人类不能试图通过分解个体进行研究,进而把握整体的方法来理解宇宙,想用这种实证方法来把握宇宙的本质无疑等同于盲人摸象。     实验表明,“量子纠缠”这种关系一旦发生后,粒子能够保持这种记忆能力,能够区分、识别和其有“纠缠关系”的粒子。目前的物理理论很难解释这一现象。其实微观粒子的这些特征和人的意识相似。陆机《文赋》说人创作构思时能够“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人的意识能够超越一切速度和地理位置的限制。 现在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识到,在大脑神经、细胞层次上无法真正了解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oungyu032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