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设计应注重“三度”.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优化教学设计应注重“三度”

优化教学设计应注重“三度”-科学论文 优化教学设计应注重“三度” 一、有梯度 学习要有梯度,教学时教师要善于为学生搭台阶,引导学生由浅人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建构知识。有时,教师要按照有梯度、循序渐进的原则对教材进行调整,以满足学生认知需求。 案例分析 教材中《风的形成》一课编写顺序是这样的: 我按照此思路试讲很多次发现,学生感觉很难,课堂也很沉闷。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第一环节设计超过孩子们的认知水平,孩子们还不知道热空气轻、冷空气重,自然解释不了。 按照有梯度的原则,我重新调整了教学顺序,为孩子搭建了三个台阶。先引导学生体验风是什么(风是空气流动),再通过实验认识空气受热向上升也会让空气流动,最后推想风的形成原因,设计实验研究风的形成,调整后的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体如下: 二、有难度 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昨天(学生已经会了什么),关注学生的今天(学生现在应该会什么),更要关注学生的明天(学生将来应该会什么)。反观我们的教学,有很多的教学设计过于简单、要求过低,孩子们在课堂上目光呆滞、精神不振,很少见恍然大悟的喜悦、突发奇想的兴奋、突然成功的欢呼雀跃。 心理学研究表明:有一定难度、富于挑战性的问题,能引起学生内心的认知矛盾,打破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尽快进入思考、探索状态。 案例分析 教学《磁铁的力量》一课前,老师可以调查一下学生,问问同学们:“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你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孩子都知道磁铁能吸铁。可是在听课中却发现,有很多老师依然按照课本思路走,把很多时间用在研究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上,有的老师还要求学生对桌上的物体先猜一猜,再实际做一做,最后记录结果,这样下来往往耗时不少。既然大多数孩子都知道了,我们就可以简化过程,然后增加教学的难度,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孩子们想知道而又不知道的知识探究上来。例如引导学生探究磁铁哪部分磁力强,磁铁的磁力与距离是什么关系,磁铁怎样指南指北,等等。 教学内容要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要利用学生认知的可能性,用稍高于学生原有水平的教学内容来教学。当然有难度不是越难越好,太难容易使学生产生畏惧、厌学心理,可能适得其反,教师要注意掌握难度的分寸。 三、有速度 教学中,我们应减少不必要的重复以求得教学速度,只要学生懂了,就要向下教授,不要原地踏步走,应使学生时时感到在学习新东西。 案例分析 一位教师在讲《毛毛虫不见了》一课时,是这样设计的:先播放了毛毛虫一生生长变化的视频资料,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毛毛虫生长过程,再找三名同学向全体同学说说蝴蝶的生长过程,接着找四名学生用头饰到前面表演蝴蝶的生长过程,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表演其生长过程。 这五大环节都是让学生了解蝴蝶的一生,太重复了。其实学生看了视频资料以后已经很清楚蝴蝶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已经达到了教学目的,后面环节都是机械的重复。教师不如舍掉后面环节,让学生课前搜集蟋蟀、蜻蜓、青蛙等动物的一生,并鼓励学生交流“蝴蝶的一生是这样变化的,你知道其他动物的一生又有什么奥妙吗?”接着引导学生展示资料、交流资料,并让他们比较分析动物一生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从而归纳总结出变态、完全变态、不完全变态的含义。 值得注意的是,强调有速度也不是越快越好,这个速度要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实际相适应,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去吸引孩子,促进其发展。我们必须通过观察并确定孩子已经真正地理解了概念后,寻找孩子的探究意愿,才可以继续下一步的引导。再来看一个例子、 案例分析 《地震》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发现了地球板块运动规律基础上而安排的。教材的安排是两课时,第一课时引导学生利用模拟实验、观看地震纪录片和搜集资料等方式了解地震及其危害: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了解地震的前兆、中国古代地动仪的情况,并通过避震演习掌握一些避震知识。 如果第一课时就是让孩子了解地震危害通常会导致用时过长。我考虑,因为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引发了每个孩子对地震的关注,孩子们从各种媒介已经或多或少地了解了地震的危害,因此就没有必要再用一节课讲地震的危害。此外,通过课下调查,我发现学生对地震的形成,尤其是汶川地震的形成非常感兴趣,加之学生在上节课已经学习了地球由板块构成,板块在巨大压力下会滑动、抬升、下降,有了这些知识储备,学生完全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在深入钻研教材以及了解学生认知水平、认知需求的基础上,我对教材进行了改造,将两课时合并成一课时,并增加了学生探究地震形成的内容,效果非常好。 河北省承德市双桥区教育局(067000)

文档评论(0)

ipad0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