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农家产生社会历史条件
农家产生社会历史条件
摘要:分析农家流派在战国时期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从人口、土地、赋税、战争等多方面进行探讨。人口的增加、土地的有限、赋税的沉重、战争的频繁,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造就了战国时期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使重视农业生产成为当时的趋势,为农家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农家;产生原因;社会历史条件
一、农家略述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将农家列为九流之一,这是文献记载中首次出现“农家”这一流派,其文云:“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及鄙者为之,以为无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悖上下之序。”[1]195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农家是主张重视农业生产、以农治国的一个学术思想派别。《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著录了农家的《神农》、《野老》等九部著作,共一百四十篇,虽然这些著作如今均已散佚,但证明了确实有农家的著作存在。在《孟子?滕文公上》中记述了“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2]170的事迹,也证明了这一流派在历史上是确实存在的。
二、农家产生的社会历史因素
(一)战国人口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战国人口的增加
众所周知,战国时代是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频繁的,大规模的战争确实吞噬了无数人的生命,但是战国的人口也并不像一些人认为的那样是减少了,反而奇迹般地增加了。如杨宽先生说:“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人口逐渐增加。”[3]95我们先不讨论是不是因为生产水平的提高而导致人口的上升,我们现在比较关注的是战国时期的人口是增加的,上面这段话证明了这点。
2、人口增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既然战国时人口数量是上升的,那么为了养活多出来的人口所需的粮食就必需相应增加,这就给农业带来了压力。人口的压力首先可通过社会分工的扩大,吸收多余的人口到其他行业来解决;另外一个使得多余的人口能够有足够的生存资料的方法便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了。在这样的条件下,重视农业、改善农业生产技术的农家的产生就??所当然了。
(二)土地有限对农业的刺激
随着人口的增加,各国面对土地相对缺乏的问题。并非所有的诸侯国都面临地窄民众的形势,但在土地严重缺乏的国家中,人口的增加,使土地的压力变得明显,同样数量的土地,要养活比以前更多的人口,这样国家就要想应对的措施了。司马错曾对秦惠王说:“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4]117当时的秦国已是大国,但却也被称为“地小民贫”,可见土地是有限的,满足不了人口增长的需求,因此司马错便想用攻打别的国家来增加秦国的土地,达到富国、富民的目的。其实和发动战争相比,由发展农业生产来达到上面的目的,似乎更容易也更加符合人民的愿望,因此改变原来的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土地的单位产出量便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了。
(三)赋税增加对农业的刺激
1、国家赋税的沉重
战国时各国之间战争频繁,对各国的国力耗损严重。统治阶级为了维持奢侈生活也需要大量的财富。而支撑一个国家的重要经济来源是赋税,各国在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增加赋税是最直接的解决办法。这就把战争的花费和统治者的奢侈浪费转嫁到了农民的身上。
2、地主对农民的剥削
商鞅变法后已经出现了土地的买卖,这说明出现了土地的私有化。董仲舒说上曰:“古者税民不过十一,其求易共;使民不过三日,其力易足。民财内足以养老尽孝,外足以事上共税,下足以畜妻子极爱,故民说从上。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仟伯,贫者亡立锥之地。”[5]494这段话说明了当时的农民,并没有因为土地的私有化而获得多少好处,依然受到严重的剥削,出现了“贫者亡立锥之地”的状况。很多自耕农的田产由于各种原因被地主所占有,而为了生计,很多人“率属役于富贵者”,成为了地主剥削的对象。地主剥削农民,而国家又要向占有大片土地的地主征税,这样一来,地主就把国家的庞大的赋税转嫁给了农民。赋税的沉重使农民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这个时候国家如果还不重视农业生产,农民的状况将苦不堪言,那么国家的危机也会随之而来。
(四)战争的需要
发动一场战争的先决条件包括:足够的兵马、充裕的粮草等等。例如,《战国策》所讲的楚国和韩国的雍氏之役,昭应谓楚王曰:“韩氏罢于兵,仓廪空,无以守城,吾收之以饥,不过一月必拔之。” [6]52可见在战国这个战争频发的时代,足够的兵力和粮食,是战争取胜的关键因素,各个国家对这两方面都是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