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最中国”学校当校长.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在“最中国”学校当校长

我在“最中国”学校当校长   我校有103年的历史。当年开办这所学校的创始人是一位叫谢长达的女子,因为她的先生叫王颂蔚,所以人们习惯地称她王谢长达。王颂蔚是蔡元培的老师,师母办学,弟子自然要尽一份力量,于是蔡元培就成了这所学校的校董,经常莅校讲学,一直坚持到去世。   这所学校就叫振华女中,也就是今天江苏省苏州市第十中学的前身。在苏州十中一百多年的历史中,一共有九任校长。学校第二任校长是王季玉,1917年她从美国留学回来后,继承母志,担任振华女校校长一职。在她任职期间,培养出了费孝通、杨绛、何泽慧、陆璀等名人大家。抗战期间,苏州沦陷,振华女中迁至上海租界办学,受王季玉之邀,曾是振华学生的杨绛被聘请担任“沪校”的校长,杨绛老人一生阅历丰富,特别看中这段教育经历,她在许多文章中都有提及。   现在,许多人把我们苏州十中称作是“最中国的学校”,一所中学能够被誉为“最中国”,无疑是莫大的荣誉。我们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浸润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呈现出民族的优秀本色。   我很荣幸,与杨绛先生一样,都是从这所学校走出去,然后又回来担任校长的,如今在校长岗位上已经走过了第七个年头。我常想,学校就像一个家庭,学生就是子女,现在我的兄弟姐妹们都离开家门在外干事业,唯我留守家中,守护这一方家园。其实,我也应该算是一个回家的游子。毕业以后,我曾经上山下乡,到农村插队落户。1977年恢复高考,我参加高考后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后,又回到农村教书,再调回城里,先后在学校、机关工作。直至2002年9月,我在组织的安排下返回母校。这期间整整28年,在这28年中,我无数次地梦回母校,梦回我熟悉的东操场、西花园。   28年来,母校似乎什么也没有改变,就连连接东操场和一号楼的宣传画廊也没有改变,还是那般高,水泥墙体、木质橱窗。跨入新世纪后,苏州等地与全国一样,掀起大办高中的热潮,动辄花费几千万,甚至几个亿,用数百亩土地搬迁百年老校。但历史是应该延续的,那些积淀了传统的老校舍,更能让人产生归属感。因而,我校选择了“修旧如旧”的做法,利用百年校庆的契机,把改造校园与梳理历史结合起来,把传承文化与塑造学校精神结合起来。我???荣幸,在回学校担任校长之前的这么多年里,学校没有受到太大的破坏,也没有受到所谓的现代文明的冲击。在六年前我们着手改造学校的时候,没有砍树,没有拆房,而是回归历史与传统,把学校有形与无形的环境融入到“吴文化”的背景之中,使学校再现为一所园林式的学校,同时,更让她显现出一所伟大学校的光彩,成为一所真正能体现中国文化特征的人文校园。   蔡元培、李根源、章太炎、竺可桢、费孝通、何泽慧、陆璀、彭子冈、李政道等,长长的石碑在校园内七八条长廊中环绕、展列。这些名人有的曾经是我校的教师,有的是学生,如今他们已经化作一种经久不散的气息,弥散在校园里。因此,文化浸润与情感体验,成为学校教育两个鲜明的特点。“以学校的每一天成就每一名学生的本色人生”,也成为我校的教育箴言。   我引以自豪的,不仅仅是学校本部的这种被人们称道的“修旧如旧”的校园人文气息,更让我自豪的是我校在与原苏州市八中合并后,以十中的人文底蕴,带动薄弱学校所取得的成就。这是用文化迁移、用文化提升一度被当地老百姓称作为“野八中”的成功范例,它具有如何让区域内学校共同发展的意义。   1936年11月14日,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先生在振华女校成立30周年大会上演讲时曾这样说过:“我希望70年后,振华女中已是规模大为扩充,创办人服务的精神已充满全国,在座的同学,也已经近90之年。到那时,再来此地庆祝母校百年上寿。”现在,竺先生的愿望已经实现,先生应该欣慰了。   振华女中即今天的苏州十中,旧址是清朝苏州织造署,据说曹雪芹曾在此生活过。原八中是苏州最古老的庙宇相王庙的原址,紧邻《全唐诗》主编彭定求的故居,我校校友彭子冈小时候就在这里长大。这两个地方在清朝时曾为一家,相王庙曾被康熙帝赐为织造署的“家庙”。现在,历史又一次让这两处地方合而为一。   我有着浓厚的十中情结,也隐隐地有八中情结。我虽祖籍是苏州,但却生于镇江,一直到11岁那年才随父亲退休迁回苏州老家。那一年,正巧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我刚读完小学二年级,准备读三年级,但却再也没有等到上学的机会,而是让学校生活空白了4年,然后,就进了十中。在那个年月,十中的教师有着非凡的勇气,暗暗地给我们认真上课。我的语文老师偷偷地到长达图书馆(当年蔡元培为纪念王谢长达而建造的学校图书馆)借来上世纪30年代、40年代的期刊给我们阅读。那时,我校的教育质量是无校可比的,在苏州列第一。我很明白,我之所以能当校长,那几年打下的基础功不可没。   1966年的事情,我基本什么都记不得了,但有一幅画面却定格在我的记忆中。大概是7月或者是8月,街道居委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