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论铁凝创作中儒家理想人格.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刍论铁凝创作中儒家理想人格

刍论铁凝创作中儒家理想人格    摘 要:在文学日益边缘化、传统日益走失的今天,铁凝始终坚守着对文学的执着与敬畏,不脱离生活,不脱离现实,不回避矛盾和纠葛。作家反思我们的传统,追寻儒家理想人格,以一个作家的责任心自觉地坚持本位文化立场,用文学微弱的能力捍卫着人类精神的健康和心灵的高贵。    关键词:铁凝;文学创作;中国传统文化;儒家人格;现代转型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2)05-0101-03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步入文坛以来,铁凝笔耕不辍,创作丰富。她是现代而多变的,她与笔下的人物一起思索人生,审视人性,从稚嫩走向成熟;铁凝又是传统而不变的,宽广辽阔的冀中平原培育了作家宽广开放的视野,也将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融入她的血液。面对当下社会物质生活相对丰富和精神追求较为低迷的现实,铁凝没有回避内心的矛盾和纠葛,踏踏实实穿行笔下的每一处生活场,细细密密体味身畔的每一种人性秀,塑造出一个个“花开在时代的季节里,根扎在民族的沃土中”的人物形象:清新的香雪,率真的安然,仁义的白大省,淳朴的大芝娘,顽强的司绮纹,自省的尹小跳……。她至始至终没有放弃对理想人格的追寻,在自己构筑的文学世界中重新反思着我们的民族传统。    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易传?象上》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谓天道刚健,君子效法天道,以顽强的奋斗精神来实现自己不息的宏愿,这种努力向上、永不懈怠的自强精神在儒学发展的进程中一直激励着儒家有识之士积极进取,奋发有为:孔子自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正是这种积极有为精神的真实写照。孔子弟子曾参对包括自己在内的知识分子的人生价值取向作了清明定位:“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朱熹也指出:“学者自强不息,则积少成多;中道而止,则前功尽弃。其止其往,皆在我而不在人也。”(《四书章句?论语集注》)可见,从先秦到明清,有为进取的人生价值追求一直是儒家理想人格的??要组成部分。    铁凝出身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画家,母亲是声乐教授,在这样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家庭中,铁凝从小就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特定时代背景下,儒家有为进取的人生追求在铁凝心中幻化成一个强烈的文学梦想――要做中国的“女高尔基”。铁凝奇迹般地把个人的梦想和整个时代的理想智慧地相融合。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以她当时所受的教育和对文学有限的理解,认为文学是来源于生活的,生活就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于是在父亲的支持下,铁凝怀着无比真挚的感情,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已近尾声时毅然插队到河北省博野县张岳村,将自己的文学寻梦之旅撒在田间地头,撒在汗水和泪水中。“我常被自己的热情所鼓动,它鼓动着我从热情中又生出热情来,在农村没有虚度四年。”[1]124从那时起,铁凝就一步一个脚印地将自己对人生价值的追求转化为一种永不懈怠的精神融化在她的作品中。在创作中,老作家徐光耀、孙犁、冰心、汪曾祺等都以自己传统的儒家理想人格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铁凝,在《温暖孤独旅程》、《您的微笑使我年轻》、《冰心姥姥您好》、《怀念孙犁先生》等多篇散文当中,铁凝都表达了对这些老作家高尚人格的敬意。尽管铁凝多年来的创作风格变化很大,但她都能坚持知识分子对待人生的积极态度,不回避温暖与寒冷、善良与邪恶,正视生活中的坎坷和艰难,儒家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始终是她笔下人物面对生活的精神支柱。    成名作《哦,香雪》取材于北京与河北省交界处的一个贫穷小村苟各庄,村子土地贫瘠,只有多而无用的石头。村民年复一年地在贫穷困顿中过着拮据寒酸,滞重封闭,没有奢求的日子。火车来了,它带来了山外的新奇世界,也给山里的女孩子们带来了求变的热望,香雪和她的伙伴们每天晚上七点钟都要去看在村口停留一分钟的火车。为了这一分钟,她们精心地打扮自己,甚至穿上了过年才拿出来的新鞋。火车在台儿沟车站停靠的那一瞬间,香雪看见了她向往已久的塑料铅笔盒,就在火车即将开动之际,从未坐过火车的香雪勇敢地踏上了它,用四十个鸡蛋换回了一个塑料铅笔盒,并在下一站下车后独自走夜路回家。“以香雪的眼光,火车和铅笔盒就是文明和文化的象征,当火车冲进深山的同时也冲进了香雪的心,不由分说地打破了她那小小的透明的心境。而她那怀揣铅笔盒的三十华里的夜路便也可以看作是初次向着外界文明进军的行动了。” [2]173小说发表之后,评论界过多的将关注点放在了它的诗情画意之美和山村姑娘淳朴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上。其实香雪的价值远不止一个纯美的山村姑娘对山外文明的单纯向往,她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和奋斗精神,是刚刚走出十年“文革”阴霾的中国人独立的自我意识重建的开始,是中华民族走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