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类报刊中方言词语使用.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都市类报刊中方言词语使用

都市类报刊中方言词语使用   摘要:目前都市类报刊语言中频频出现方言词语。这些方言词语的使用一方面体现出普通话共同语和方言之间的互动性以及报刊媒体在方言词语向共同语转换方面的媒介作用,另一方面也营造出“陌生化”的效果,有效地提升了新闻价值。   关键词:报刊语言 方言 陌生化      近些年来,我国的传播媒体逐渐兴起了一股方言热潮:许多地方性的电视台中出现了用方言主持节目、用方言播报新闻的新栏目。如南京广播电视台十八频道方言新闻节目《听我韶韶》、扬州电视台城市频道的方言新闻节目《今日生活》等都创下了较高的收视率。而在平面媒体的语言中也频频出现一些方言词汇。尤其是一些都市类报纸,由于其主要是面向特定地域的普通大众,所刊登的也大多是一些社会新闻,所以经常使用一些口语词汇,语言风格较为通俗化,有时为了体现其地域特色,往往会使用当地的方言俗语,使新闻作品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我们以南京都市类报纸为例,谈谈其中方言词语的使用以及由此带给我们的思考。   方言词语的使用及嬗变   一般来说,不同地区的都市类报纸中出现的方言词不尽相同,尤其是处于不同方言区的都市报,往往会使用一些方言特征词。南京属于北方方言区中的江淮方言,一般认为南京方言属于下江官话的代表。我们主要以《现代快报》为例,调查了南京地区都市类报纸中方言词的使用情况。如:“韶”   葛优《西望长安》要“韶”南京话(2007-3-5,A20版)   抵达南京的周华健状态非常好……一上车就跟工作人员“韶”起来。(2008-10-30,A34版)   “韶”在南京方言中表示?嗦、喋喋不休地说话,也常用来形容人话多、?嗦。这是南京人常挂在嘴边的一个口语词。上例中葛优、周华健用“韶”,一下子就拉近了与南京人的距离。   又如:“刷刮”   卞留念:叶凡妹子很“刷刮”。(2007-11-28,A30版)   邱师傅一年前来办公室做内勤,不但做事“刷刮”,还是一个热心肠的人,经她牵线搭桥的就有两对新人喜结连理。(2010-3-24,A31版)   “刷刮”形容一个人做事很快、很利索。上例中是用来夸赞南京女孩的意??。   以上都是南京都市类报刊中出现的南京方言特征词。除此之外,据我们调查,还有“讨喜”、“犯嫌”、“木骨”、“活闹鬼”、“小杆子”、“盘膝”、“舌搭子”、“活丑”等方言词语也常出现在南京都市类报刊语言中。这些词的使用范围基本是在南京及周边江淮方言区。这些方言词也都是本地读者耳熟能详的、经常挂在嘴边的活生生的语言。人们大多接受并喜欢阅读这种具有地域色彩的新闻话语,可以说,这部分本地方言词汇的运用使本地读者产生了很大的亲切感和认同感,达到了引起他们阅读兴趣的目的。然而,我们也在《现代快报》中发现了一些来自其他方言区的方言词汇。如:   “忽悠”:潘石屹竟然如此忽悠房价(2007-2-15,A10版)   “唠嗑”:所长,我们网上唠唠嗑(2009-1-22,A18版)   “白相”:“白相”无锡所有景点,至少要花1098元(2010-3-16,C3版)   “捣糨糊”:威信扫地,杰森捣捣糨糊(2010-1-4,A23版)   “鸡同鸭讲”:鸡同鸭讲,老吴逗小猪(2007-5-21,A18版)   上面的例子中,“忽悠”和“唠嗑”均是源自东北方言中的词语。“白相”和“捣糨糊”是吴语中的方言词,“鸡同鸭讲”则是粤方言中的俗语。   这一现象展示了报刊语言中方言词汇的嬗变:由通行于某一地的方言词汇逐步向其他地域扩展,并最终进入共同语词汇当中。这也是当前新闻语言中新词汇的一个重要来源。正如有学者指出的:“新时期报刊词汇的一个重要来源是方言词的跨地域流行并进而成为普通话的共用词汇。①”但也有一些人对于报刊中方言词语的使用持反对态度,认为“方言不能与共同语同列,共同语的普及和统一是包括汉语普通话在内的世界各国语言发展的共同之路,是落后或较落后的社会迈向真正现代化的应有之义”。②这就将作为共同语的汉语普通话与方言对立起来,不利于语言的发展,自然也就不利于新闻语言吸收新鲜的养分。其实作为汉语“主体”和“原型”的普通话一向有从方言、外来词、文言及各类行业语中吸取有用词语的传统。尤其是近些年来,社会生活的“多元化”,语言生活的“多语化”,以及社会语言心理的“多样化”,给当代汉语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新的发展契机。而词汇作为反映社会生活变化的风向标,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这样的变化,有学者称之为“普通话和方言的双向交流”。③在这样的双向交流中,加之网络的普及、一些电视节目的推波助澜,越来越多的方言词语扩大了流通的范围,从而进入了普通话词汇当中,这就导致了某一方言区域的报刊语言中出现了其他方言中的词汇。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在南京都市类报刊中发现非南京方言词语踪迹的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