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死不救”法律界限思考.docVIP

“见死不救”法律界限思考.doc

此“司法”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见死不救”法律界限思考

“见死不救”法律界限思考   [摘要]“见死不救”从道德视角可分为三种:“损人利己”的见死不救、“利人利己”的见死不救和“损己利人”的见死不救。“损人利己”的见死不救,是严重违背道德的行为,必须入刑;“利人利己”的见死不救,是一定程度的违背道德的行为,可以入刑;“损己利人”的见死不救,并不违背基本道德要求,可不入刑。   [关键词]“见死不救”,法律界限,“损人利己”,“利人利己”,“损己利人”   [中图分类号]D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175(2012)06-0131-04   [作者简介]聂长建(1969-),男,河南光山人,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讲师、法学博士。   2011年10月13日,年仅2岁的女童小悦悦在佛山被两辆车碾压,18名过路人无一施以援手,连个报警电话也没有,最后还是一位捡垃圾的中年妇女陈贤妹抱起小悦悦并找到她的妈妈,小悦悦最后还是不治而亡。在18位路人于鲜血直流的小悦悦身旁漠然而过的摄像视频播出后,人们在异口同声地谴责这18位麻木路人的同时,也对社会道德江河日下深感震颤和不安,很多人主张通过立法惩治“见死不救”者,以挽救加速颓废的社会道德。但也有很多人认为“见死不救”入刑是以道德干预法律,是对法治建设的破坏,因此“见死不救”尽管为道德所谴责,却不能由法律介入。主张“见死不救”入刑者多是从道德的外在视角看待法律,而反对“见死不救”入刑者则是从法律自身的内在视角看待法律,其实这两种视角虽然对立,但仍然有中间交叉地带,这交叉地带既不属于“此”又不属于‘‘彼”,所以要走出“非此即彼”的认识误区,不能笼统、绝对地坚持或反对“见死不救”入刑,而应进行类型化分析,澄清哪些见死不救的情形当人刑或不当入刑。道德和法律都反对损人利己,对此二者是重合的;道德主张损己利人,法律没有此主张,对此二者是分离的;法律保护利人利己,道德也不反对利人利己,对此二者是交叉的,正是这交叉的地带,是“见死不救”是否入刑的争论地带。比如,对于小悦悦事件,之所以令人痛心,因为小悦悦并非落在惊涛骇浪里或悬崖峭壁中,可以说救助小悦悦是利人并不损己的正常人??能做的事,但那么多的旁观者却不能成为救助者,暴露了我们这个社会的道德阴霾。没有高尚的道德是令人遗憾的,但连基本道德也没有,那就丧失了做人的底线,那就是不可容忍的,在这种情况下,确实有法律出场的必要了。因此,对“见死不救”进行类型化分析可以得出,一个人与他人之间有三种关系——“损人利己”、“利人利己”、“损己利人”,一个正常的社会,最关注的是维护“利人利己”(互惠互利),打击损人利己,并用法律保证之,但法律并不能强制损己利人,法律和道德理想主义并不吻合。根据这三种关系可以把“见死不救”划分为三种类型,对这三种类型,在法律上应采取不同的态度。   一、“损人利己”的见死不救,是严重违背道德的行为,必须入刑   “损人利己”的见死不救又可以分为:(1)典型的情况,先行行为和法律行为引起的义务。比如驾驶员撞伤人而不营救,当是犯罪,人们对此是没有争论的,我国的法律也作了相关规定。“对因行为人的先行行为使被害人处于死亡危险状态而见死不救的,应在刑法232条加上一款:行为人因自己的行为使被害人面临死亡危险,能够救助而故意不予救助的,以故意杀人罪论。”这种情况是一种典型的损人利己行为,害怕负担医疗费、赔偿费等,通常采取逃逸的方式,拒绝自己利益受损而置被自己伤害的受害人而不顾。把弃婴抱回家,就有对其温饱和疾病的救护义务也属于这类情况。(2)非典型情况。包括(a)职务行为,如警察救护人质,消防队员烈火中救人;(b)业务行为,医生救护病人,船主救护落水游客,车主救助急病乘客;(c)特殊关系,如夫妻相救、恋人相救、老师救护学生;(d)天然关系,如父母与子女相救。先行行为、法律引起的行为、职务行为、业务行为、特殊关系和天然关系产生法律义务,都可能对施救者造成不利影响,拒绝施救就是一种损人利己行为,也是对救护对象的一种伤害。这类见死不救行为入刑是有共识的,没有争议的:职务上的见死不救可以转为渎职罪,如警察不施救落水儿童;业务上的和特殊关系的见死不救转为故意杀人罪,如医生眼见病人上吊而不施救或拒绝救治重症病人,夫妻、恋人的一方看到另一方自杀,老师看到学生危险;天然关系的见死不救可以转为遗弃罪,如父母任凭幼小子女饿死病死,子女任凭年迈父母饿死病死。   二、“利人利己”的见死不救。是一定程度违背道德的行为,可以入刑   严格来说,施救是利人的,很少有利己的,至于那种索取酬劳在先施救在后,没得到酬劳就不施救的行为已经是损人的,谈不上利人,也不是本文意义的利己。当然施救者在施救顺利结束后,也可以接受被施救者及其家庭自愿付给的报酬。本文的利己是指施救行为对自己物质、安全和精神损害微弱,但又获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