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花鸟画“意境”追求.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工笔花鸟画“意境”追求

工笔花鸟画“意境”追求   工笔花鸟画是我国传统绘画的一种,具有悠久灿烂的历史。工笔花鸟画把人的主观意识和大自然的客观形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是画者的内心情感与外界物象的融合,也是客观的情趣与画者主观意趣的完美结合。正是这种巧妙的结合,才能够创作出活色生香的工笔花鸟画艺术境界。   一、意境   意境,简单说就是“缘物寄情、寓意于景”,画面要表现情、景、意、趣,使意与景相互渗透,情与景相互交融,物与“我”合二为一。所谓“诗情画意”,诗情就是诗的意境,画意就是画的意境。画有了意境,才能取得“画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给观赏者情趣、韵味的美感享受。   二、意境的诞生   “意境”的美学范畴,经先秦、两汉、魏晋长时间的孕育和准备,最终诞生于唐代。最早出现在诗人王昌龄的《诗格》中,曰:“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物境一: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情境二: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然而,真正触及美学内涵却是从唐代的皎然开始的。他提出了“诗情缘景发”“文外之旨”等命题。自皎然开始,我国历代学者在画论、书论中对于意境的探索,使意境说的发展具有美学特征。   三、意境的审美特征   (一)轻重虚实   轻重是指重量的分布、对比以及均衡关系。虚实是较复杂的关系对比,比如藏和露、聚和散、多和少等都可以说是虚实关系。一幅画的重量分布上下左右均衡,才能感到稳定,这种重量的均衡是指视觉上的感觉。虚实是相对而言的,往往虚实相生。龚贤说:“大石间小石,染墨小石宜黑,大石宜白”就是轻重虚实相生的道理。   在一幅作品中实中有虚,作品就会显得空灵;虚中有实,作品就会觉得生气勃勃。董其昌在《画旨》中说:“其次需明虚实,虚实者各段中用笔之详略也。有详处必要有略处,虚实互用,疏则不深邃,密则不风韵,但审虚实,以意取之,画自奇矣。”这就是指绘画轻重虚实的活用。明朝???家吕纪的《秋渚水禽图》,近石水岸重轻递减,四只大雁,近者实而重,远者虚而淡,芦苇与芙蓉花,浓淡、轻重、虚实相互生发,变化丰富妙趣横生。   (二)以心感物——情景交融   以心感物的萌芽最早可上溯到战国时代《乐记》,“乐者,音者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陆机提出的“瞻万物而思纷”,刘勰提出的“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移情感物为画家的思想情感自由奔驰提供了广阔的自由空间。一是情感的物化,孔子《论语·雍也篇》说:“智者乐山,仁者乐水。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就是说每个人的学识修养不同,对自然界的感受认识也不相同。我们从花鸟画的发展历史来看,不难发现画家所处的生活环境以及其本人的性格爱好不同,所选择的绘画题材也不相同。宋代文同一生以画竹为主,苏东坡在《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诗中说:“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可见,此时不仅是竹拟人化了,人也拟竹化。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写道:“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於山,观海则意溢於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宗炳在《画山水叙》中也写道:“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王微对画的移情更有“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的描述。   四、诗情画意的追求   画是通过可视的形象来表达可感知的内容,诗是通过可读的文字来表达真实的情感。诗和画具有相通之处,早在宋代就有了诗书本一律的说法。如宋代大文豪、画家苏东坡在评论王维的诗时说:“味摩诘(王维字)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是“词客”和“画师”合为一体的人。在苏东坡的赞赏之下,王维被视作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代表人物。故宋苏轼说:“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元人对诗画关系认识更深入一步,杨维桢云:“东坡以诗为有声画,画为无声诗,盖诗者心声,画者心画,二者同体也。纳山川草木之秀,描写于有声者,非画乎?览山川草木之秀,叙述之无声者,非诗乎?故能诗者必知画,由其道无二致也。”(《东维子集》卷十一)。   我国工笔花鸟画不乏诗词和绘画的完美结合、相映生辉的例子。如宋朝马远的《雪图》,绘画的是银装素裹的雪后大地,万籁俱寂,舟橹轻响,一行鸣雁,上呼下应,意境深远,可以说是画中有诗。这正如古人咏雪诗所描绘:“轻轻压叠向风加,襟袖谁能认六葩。高岫人迷千尺布,平林天与一般花。横空络绎云遗屑,扑浪翩翻蝶寄槎。公子樽前流远思,不知何处客程赊。”   在绘画上题写书款,还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幅精美绝伦的工笔花鸟画,有时较难让人猜透绘画者所要表达的意境,但是通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