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魏碑临摹及创作.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谈谈魏碑临摹及创作

谈谈魏碑临摹及创作   承蒙《青少年书法》杂志及谷松章先生抬爱,应邀参与“从临摹到创作”这个栏目,让结合自身学习,谈谈对经典碑帖的临摹创作,作为一个书坛后辈,接到这个命题,实在是诚惶诚恐。   清代至今,书家取法魏碑的很多,现在更是由于“展厅效应”的影响,魏碑相对传统帖学楷书来说更加能够提高“第一眼效应”,于是越来越多的书坛同道投入到魏碑的学习中来。近年来,也不断有同道问起魏碑的学习,引起了本人对魏碑临创的思考,慢慢的也有了些许心得体会,现以《封君夫人长孙氏墓志铭》为例,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简单对魏碑的临摹创作谈谈自己的一点心得及看法。   既然是谈魏碑的临摹创作,首先我们就要了解魏碑。   众所周知,广泛意义上的“魏碑”早已不局限于“魏”这一概念了,对于书法学习中的魏碑,可以分为五个内容。即墓志、石刻、造像、刑徒砖等类别以及自清代至今对魏碑的研究创作(或可称作新魏碑体)。有了这么多丰富的内容,魏碑的面貌就注定了是多姿多彩的。风格更是百花齐放,无论文雅、娟秀还是劲健、古朴,跌宕起伏乃至精致,都可以在魏碑的传世之作中有所体现。   很多初学魏碑的同道,往往会被传统经验带入一个误区,那就是学魏碑必讲《张猛龙碑》、《张黑女墓志》,事实上很多培训机构或老师也往往拿这两个碑作为魏碑的范本来教给学生。很明显,这些同道多半是被以康有为为首的魏碑研究团体蒙蔽了。在他们那个年代,能够看到的碑帖显然比我们现在少的可怜,所以没见过更多的也属于正常。事实上,如果我们深入地了解魏碑的话,就会发现这个海洋是如何地广大如何地多姿多彩。   写大字的可以研究造像,写小字的可以研究墓志,写民间书风的可以研究造像、刑徒砖等;写流美的可以参考元氏皇家墓志或者隋代墓志,写粗犷的可以参考《龙门二十品》,写意识流的取法范围就广了,搞篆刻可以研究如何化刻石入边款,等等,由于魏碑海洋的广阔无垠,因此基本可以满足学习者各种审美情趣和书写需要。   由于我近年来楷书的学习方向主要集中在小楷上,因此更多的目光便集中在了墓志上面。   今天谈到的这个《封君夫人长孙氏墓志铭》就是魏碑海洋中的一朵奇葩。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个墓志,《封君夫人长孙氏墓志铭》,全称“北魏轻车将军封君夫人长孙氏墓志铭”。该墓志刻于北魏孝昌元年(520年)11月,石高47厘米.宽47厘米,志文正书22行,行22字。该墓志纯以单刀刻成,字体摇曳多姿,充分地表现了魏碑字型欹侧多变的特征。   第一次看到这个墓志是在2008年,当时她静静地躺在一本20世纪的书法杂志的扉页里。当看到她的那一刻,我就被震惊了,只有四个字可以形容当时的心情:惊为天人!   我对这个墓志的学习大约持续了两个月左右,但是这些年来一旦需要调整字体结构的时候,我往往会对着她看上好几天,可以说,这些年来本人对小楷的学习过程中,《封君夫人》始终占据着一个重要的地位。   下面我就结合对这个墓志的几种临习方式,来具体谈谈魏碑学习的一些看法。以下内容主要以结构学习为主,笔法学习这里暂时不提,因为个人看法,魏碑的学习首先要解决的是结构问题,只有结构问题解决以后,笔法的重要性才会得以体现,否则“五官长得再漂亮,密密麻麻的堆在脸上的某一个角落”,这样的“一张脸”,你一定不会感兴趣的。   首先,大家都知道,临摹临摹,无外乎就是“临”和“摹”两种形式。   先说“摹”。   很多同道对于“摹”是有抵触情绪的,甚至是看不起的。大凡这类同道,都认为“摹”帖不过是小学生学习书法的过程,而不是我们这种成年人应该去做的事情。   我对此种看法却持不同观点。   初学魏碑或者说初次接触某个碑帖,单字放大复印,以熟纸蒙其上,以小笔细线双勾,然后一次填墨成型,应该是最快的领悟该碑帖字形结构的方式了。请注意,这里是一次填墨,一次能把墨填到哪里就是哪里,想添笔的话,麻烦再勾一张。现代计算机和复印技术的发达,让我们比古人把自己关在小黑屋子里透光双钩要来得容易,也方便很多。在这个不断双钩、填墨,再双钩、再填墨的过程中,不但能迅速掌握“胳膊腿儿”的摆放位置,明白自己与碑帖的差异,同时,不断地平心静气地双钩,对于线条的锻炼也是有着极大的好处的。   再说“临”。   临帖,也就是所谓的对临,是许多同道经常做的一件事情。对于临,我一般分为两个阶段来进行。   第一个阶段,基本属于实临的范畴,例如图1, 便是对《封君夫人长孙氏墓志铭》某一段的对临。在这个阶段里,临写基本完全遵循原碑的形态和用笔,尽可能地往原碑上面靠。尽管《封君夫人长孙氏墓志铭》由于是单刀刻成,原样临出来显得笔力单薄(其实很多的墓志都存在实临出来显得单薄的问题,这个可以在其他的碑帖学习中补足),但是我觉得既然是对临就要遵循原碑的基本形态,在这个阶段,我一般给自己设定的目标是达到原碑帖八成相似度。这个阶段持续的时间长短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