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教A版高中数学《常用逻辑用语》教材析与教学建议
《常用逻辑用语
2.理解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与充要条件的意义.
3.通过数学实例,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
4.通过生活和数学中的丰富实例,理解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意义.
5.能正确地对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进行否定.
二、教学要求
1.1命题及其关系
1.基本要求:
(1)理解命题的概念.
(2)了解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
(3)会分析四种命题间的相互关系.
(4)会利用互为逆否命题的两个命题之间的关系判断命题的真假.
2.发展要求:能写出简单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及逆否命题.
3.说明:不必涉及将复杂的命题转写成逆否命题、否命题及逆否命题的问题.
1.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基本要求:
(1)理解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与充要条件的含义.
(2)通过具体命题,掌握判断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的方法.
2.发展要求: 能对某些简单命题的充要性进行证明.
3.说明:控制证明题的难度
1.3简单的逻辑联结词
1.基本要求:
(1)了解简单的逻辑联结词“且”、“或” 、 “非”的含义.
(2)能正确利用“且”、“或”、 “非”表述相关的数学内容.
2.发展要求:结合阅读材料,探究“且”、“或”、 “非”与集合中的“交”、“并”、“补”之间的关系.
1.4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1.基本要求:
(1)通过数学实例,理解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含义
(2)能利用全称量词符号表述全称命题,能利用存在量词符号表述特称命题.
(3)会判断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的真假.
(4)能正确地对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进行否定.
2.发展要求:了解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的区别
三、教学建议
1.课时分配(仅供参考)
1.1.1 命题
1课时 1.1.2 四种命题 1.1.3 四种命题间的相互关系 1课时 1.2.1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课时 1.2.2 充要条件 1课时 1.3.1 且
1课时 1.3.2 或 1.3.3 非 1.4.1 全称量词
1课时 1.4.2 存在量词 1.4.3 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的否定 1课时 小结 1课时 2.重点与难点
1.1节的重点:了解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理解四种命题间的相互关系.
难点:四种命题的转化,利用互为逆否命题的两个命题之间的关系判别命题的真假.
1.2节的重点:理解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与充要条件的含义;通过具体命题,掌握判断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的方法.
难点:三种条件的判断与证明.
1.3节的重点:了解简单的逻辑联结词“且”、“或”、“非”的含义,并能正确地利用他们表述相关的数学内容.
难点:正确地用逻辑联结词表述相关的数学内容.
1.4节的重点:理解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的含义,并能?用全称量词符号与存在量词符号正确地表述相关的数学内容;会判断全称命题和特称命题的真假.
难点:能正确地对含有一个量词的命题进行否定.
3、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避免追求概念的形式化定义,忽视对概念意义的理解.
? 与以往教材相比,本章内容的呈现注重了通过对实例的思考、探究、发现、归纳总结,最后得出相关概念的特点,这样的设计意图是力求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体现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和发现,体会新概念意义的课程设计理念.教学中要充分领会教材的这种编写意图,要结合数学或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充分体会新概念的意义.如对“命题”的概念,教材改变了给出“命题”概念,然后让学生对相关例题做出判断的呈现方式,而是先给出具体例子,让学生去发现、归纳,得出“命题”概念,再运用得出的概念做判断的方式,教学中要给学生有发挥的空间,也就是在学生得出“命题”概念前,要对给出的6个具体例子有充分的发现、思考的空间,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最后归结到“命题”的概念.新概念的得出是学生在充分酝酿、感受的基础上得出的,是学生充分感受其意义的基础上自己总结出来的.
(2)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探究的空间
由于本章内容较为传统,引用的数学实例很多是学生熟悉的,如何在学生熟悉的内容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发探究知识的欲望,体会本章知识内容学习的重要性和实际意义,是教科书设计的一个重点.本章突出了对数学实例进行“思考、探究、发现、总结规律、得出结论、实际运用”的特点,从第一节“命题及其关系”中关于“命题”概念的学习,就体现了这一特点.所以教学中要避免“概念+例题”的形式化教学,避免教学中的“灌输”.
(3)联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