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小学语文论文突破中高年级古诗教学难点的策略研究
突破中高年级古诗教学难点的策略研究
一、现状分析:
古诗语言瑰丽、内涵丰富、或清新明快、或悲凉慷慨,在我国文学史上千百年来一直传诵不衰。因此,古诗的教学对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较高。有的老师拿到古诗词不讲解,不分析,一味的让学生读和背诵,甚至直接给学生一份翻译,让学生去背诵,通常记下来的只是文字,没有入诗境的体验,更谈不上感悟和共鸣了。有的老师为了应付考试,把诗人的生平,题目的理解,诗句的意思……一古脑的倒给学生,不但没能在孩子们的头脑里留下点有用的东西,教师自己也累得够呛。有的老师有丰富的古诗词知识,习惯性的把学生当成听众,把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强加给学生,全然不考虑他们的年龄特点以及接受能力,这样一堂课下来,忽略了学生对古诗整体意境的感受能力,学生领悟到的只是支离破碎的冰山一角。可见,学生这样学习古诗的效率是比较低的。
二、策略研究
针对以上学生学习古诗效率低下现状的分析,我认为:体会古诗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重点及难点所在。所谓“意境”,是指古诗所描绘的客观事物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那么,在古诗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入情入境,引发想象或联想,从而在思想感情上受到熏陶和感染呢?我在教学中,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突破古诗教学难点进行了以下几点探索:
策略一、触景生情,品味意境美
苏教版中,有许多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大自然的美景触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诗人不可能单纯地描写山水风光,往往借景来抒情。因此,教学这类古诗,要引导学生领会景与情的融合,品味意境美。
【案例】苏教版第十册第23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师:夏天的雨很大,那诗人苏轼看到的是一场怎样的雨呢?
生:雨来得很急
师:雨来之前,你看到什么了?
生:黑云像墨翻了一样在滚。
师:这个云就像…..
生:像打翻的墨汁在翻滚。
师:把你这种感受读读这句话
师:哪里可以看出雨很大、很急。
生:白雨
师:你看到是白雨,可见雨之大,谁来读读。
师:还有其它的什么地方让你感觉到了
生:“乱”字,说明下的很急,没有规律。
师:乱的妙。真。神。让我们把这些感受带进去,读一读。
师:那这场雨又是怎样去的呢?你来谈.
生:一下子就没有了,从“忽”字感受到的。
师:除了“忽”字,你还能从哪个字看出?
生:“卷”感受到风像龙卷风一样很凶猛。
师:读,再读,来的猛一些。
师:吹散了云朵,吹走了雨。此时他的心里肯定很……
生:很失望。想好好欣赏一番,结果还没有看尽兴,雨就没有了。
师:读读最后一句,
生:向楼下望去的时候,肯定很惊叹。“水如天”
师:就是这样一场让人惊叹的雨,如同蓝天一样洗过,非常的清纯,非常的淡。
师:一黑一白,色彩分明,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西湖的美景,一边赏景一边吟诗。
师:我们陶醉了,在西湖饮酒的诗人也陶醉了,让世人魂牵梦萦十五年,读:
生: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师:无论是春雨还是夏雨一样让人心醉。婉约是一种美,豪放也是一种美。正因为如此古诗才让人如此回味,,让我们再来回顾那种洒脱之美。
生:齐读。
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扣住了本首诗的诗眼“雨”字,大做文章。引导学生通过雨前、雨时、雨后这个下雨过程,了解西湖景物的变化。学生迅速捕捉住湖上急剧变化的自然景物:云翻、雨泻、风卷、天晴,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读起来,让学生油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跟随诗人在西湖边经历了一场突然来去的阵雨,又来到望湖楼头观赏那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为之陶醉。
策略二、紧扣细节,感受形象美。
苏教版中,如《池上》、《小儿垂钓》这类写人物的古诗通过短短二十几个字来表现人物。教学这类古诗,只有从揣摩人物细节入手,才能传达出人物内在的神韵,使人物形象惟妙惟肖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案例】苏教版第八册第21课《小儿垂钓》
师:其实,要真正地体会这首诗的情趣和意境,还需要好好地读一读,抓住诗中的词语好好体会体会,可以把自己认为有趣传神的词圈画出来。
生:我从“蓬头”中品出了淘气,也许他太贪玩了,连头发也来不及梳了。
师:一个“蓬头”,让人忍俊不禁,真是野趣十足呀!
生:我从“侧坐”感受到这个小孩垂钓很悠闲。
师:是啊,一个“侧坐”,把小儿垂钓刻画得惟妙惟肖,生动传神,闲趣中又透着一丝情趣。很好!
生:我觉得这个小孩很聪明,他害怕鱼儿跑了,所以就“遥招手”“不应人”。
师:“怕”写出了小儿垂钓的有趣心理,他此刻在想什么呢?
生:啊呀,你千万别过来,别吓跑了我的鱼。
生:别吵,你到我面前来,我轻轻告诉你,别吓跑了我的鱼。……
师:借助手势,读出你的担心来了。“嘘”……
这个教学片段抓住几个重点词,采用白描的手法,把一个幼稚的儿童刻画成天真可爱、聪明机智的儿童形象。从“蓬头”、“侧坐”可以感受到一个不讲修饰、淳朴的乡村儿童,从面对“路人借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