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机械类大学生实践创新体系研究.doc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机械类大学生实践创新体系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机械类大学生实践创新体系研究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机械类大学生实践创新体系研究   摘要:充分利用校内和社会资源完善课内实践教学体系内涵建设,强化课外科技创新和学科竞赛活动,引入校外实习培训项目,以达到培养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能力培养;机械类;实践;教育体系   作者简介:李忠刚(1976-),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务处,助理研究员;孙江宏(1971-),男,黑龙江伊春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北京 100192)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2010年度教学改革立项资助(项目编号:2010JG4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0-0100-02   目前我国高校已经进行了多年的创新人才培养尝试,尤其是在以科研型人才培养为重点的央属高校,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对于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地方性院校而言,如何培养具有创新性、应用性的复合型人才,则是目前尚未明确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将结合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多年来的具体实施情况,抛砖引玉,希望能在此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是由原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和原北京信息工程学院合并组建的,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主,是北京市重点支持建设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始终以“立足北京、服务首都、面向全国,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定位。机电工程学院紧紧围绕学校“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在理论教学之外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与实践,建设了“一条主线、三个系统”、层次明确、功能集约、资源优化的全方位、全过程实践创新教学体系,取得了良好成效。一条主线是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三个系统分别是课内实践教学系统、课外科技创新及竞赛系统、校外实习培训系统。   一、实施措施   实践创新教育是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职业素养、实现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当今社会科技发展的迅猛化和知识的信息化,对传统、独立、相对封闭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出了挑战。其相应的改革措施包含采用全新理念与技术、整合资源、强调开放等。   1.课内实践教学系统   (1)开设融合多门课程的综合性实验。机械工程涵盖从设计构思到产品加工使用的全过程,为了使学生加强系统思维和综合能力,在多门相关课程实验的基础上设置了设计性强、实践能力提高快的综合性实验环节。如:构建了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线,可对汽车实施不解体检测和诊断,能确定车辆的各种性能参数、查出可能出现故障的状况,为全面、准确评价汽车的使用性能和技术状况提供可靠依据;构建了机械设计系统化实践项目,让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在实践环节上建立产品的认知、测绘、材料、设计、建模、分析、加工、控制、测试各个环节的系统综合训练,使学生对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结合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2)引导学生了解学科前沿,激发科研兴趣。每月组织机械工程学科的教授为本科生举办学科前沿讲座、每周安排面向本科生的教授接待日,使学生了解本学科专业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和教授们自己开展的科研工作,激发他们的科研兴趣,启迪创新思维。另外,通过设置“本科生科学研究”选修课程、创新学分制、学业导师制等政策措施进一步营造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氛围,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创新意识。部分学生参与了教师的科研项目,表现突出,科研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3)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开展小组型、竞赛型和实物型毕业设计。学院始终坚持要求教师以提高学生实践动手及应用能力为目标,积极挖掘实验室资源进行毕业设计选题,鼓励在学校专项资助下开展实物型毕业设计,探索毕业设计模式改革。在毕业设计选题方面,强调选题的实践性和工程性;在内容及要求方面,力求内容具体、贴近工程实际;在设计成果方面,提倡做实物,不追求大而全;在组织形式上,尝试跨专业、跨专业方向小组形式的毕业设计、与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及学科竞赛相结合形式的毕业设计。小组形式的毕业设计,同组学生既明确分工又密切合作,发挥各自专业特长,完成设计目标,既培养了毕业生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和组织沟通能力。与科技创新及学科竞赛相结合的毕业设计一般提前到大三或大二启动,形成了设计过程的长效机制。不但学院的实验资源得以有效利用,而且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高涨,深入实验室的比例大为增加,跨专业方向小组形式的毕业设计又为优质资源的共享、新型综合实验项目的开发提供了有力的促进,起到了良性循环的作用。   2.课外科技创新及竞赛系统   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学院全力构建了全方位的创新实践训练平台,如图1所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