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日语“觉悟”词汇史比较.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日语“觉悟”词汇史比较

汉日语“觉悟”词汇史比较   摘要:现代汉语中“觉悟”多用于表示一定的政治认识,除了特定场合,一般很少使用;而现代日语中“覚悟”则用来表示预先做好精神准备,且使用率颇高。经考察,二者为同源词,且在两种语言中都存在佛教义。因此通过从词汇史角度对汉语“觉悟”和日语“覚悟”的词义变迁过程进行考察,并对比其异同,可以深入挖掘其差异产生的原因,并厘清二者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关键词:觉悟;覚悟;词义;词汇史;语言接触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173-03   汉语和日语同属汉字文化圈,两者以汉字为载体相互影响和渗透。汉日语言的长期接触的过程中,古汉语对日语词汇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日语中存在大量的汉字词汇,这些词在流传到日本之后,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词义发生了变迁,产生了大量的汉日“同形??义词”。关于这方面的先行研究不胜枚举,但往往停留在单纯字义的对比辨析上,而未做进一步深层次的考察。在这方面,杨金萍教授《汉日语“人气”的词汇史比较》一文为中日同形异义词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研究范式。此种历史性的比较研究更有助于找到词义之间的联系和促成差异的原因。故本文将从语源和词汇史的角度,对“觉悟”一词在汉语和日语中的演变进行考察和比较,厘清二者之间的联系及差异之原因。   一、汉语“觉悟”词义考   考其源流,《甲骨文编》和《金文编》均未见“觉”、“悟”二字。《说文解字》云:“覺,寤也。从見,學省聲。”、“悟,覺也。从心,吾聲。”、“觉悟”一词属于同义并行复合词。经查阅中国古典文献,“觉悟”作为一个复合词,在先秦时代已开始使用。   例1:鸿鸬兮振翅,归鴈兮于征。吾志兮觉悟,怀我兮圣京。(《楚辞卷十七九思》)   例2:不觉悟,不知苦,迷惑失指易上下。中不上达,蒙揜耳目塞门户。(《荀子成相篇第二十五》)   例3:故上述唐、虞、三后之制,下序桀、纣、羿、浇之败,冀君觉悟,反于正道而还己也。(《楚辞卷一离骚》)   例4:王若不得志于齐,而以觉寤王心,而吴国犹世。(《国语卷第十九》)   细考以上4例,可以看出“觉悟”均为动词,且在句中作谓语。例1、例2中的“觉悟”取其原始意义“觉醒”,比喻从迷惑中醒悟过来。由原义“觉醒”,引申出例3所见“觉悟”之“自觉醒悟”之义,表示对过往之错误的悔悟,迷途知返。《汉语大词典》将例4中的“觉悟”解释为“启发;开导”,而笔者认为此处解释为“觉悟”的使动用法为宜,即“使王心觉悟”。秦汉之后,“觉悟”一词的上述3种义项仍然存在,且在《后汉书》中,“觉悟”首次作为佛教语出现。   例5:佛者,汉言觉也,将以觉悟群生也。(《后汉书》)   例5中的“觉悟”作动词,为佛教专用词语,表示“觉醒了悟之意”,即“体得真理、开发真智”的意思。“觉”为梵语菩提(Bodhi)之意译,指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槃”的“智慧”。此时的“觉悟”由一般意义上“醒悟”,引申为特指“领悟佛教真理”的佛教用语,词义范围缩小且更抽象。特别是进入汉代以后,“觉悟”一词的出现率相对于先秦时期要高许多。不仅在佛经中,“觉悟”作为佛教用语,在世俗文学作品中亦广泛流行。可以推断,佛教传入中国并盛行之后,“觉悟”作为佛教译词又获得了一片新天地。   查阅魏晋南北朝的文献,未发现新的义项,但出现的“觉悟”的名词用法。   例6:非荣斯行,欲极陈所见,冀有觉悟耳。(《晋书卷五一列传第二一》)   例7:品位分浅深,觉悟有迟速。(《妙法莲华经忏文》)   例6中的“觉悟”在句中作动词“有”的宾语,表示“醒悟,明白”之义。例7中的“觉悟”与前句“品味”相对应,在句中作主语,表示“对佛教真理的领悟”。   进入唐宋之后,“觉悟”一词引申出“觉察”之义。   例8:安有虏中独不觉寤,寂然无事,曾无诛讨之意乎?(《论横山疏》)   上例中的“觉悟”为动词,在句中作谓语。此时的“觉悟”词义偏重于“觉”,表示“觉察”的意思。   由于佛教义的“觉悟”采用意译的方法,与汉语“觉悟”的原义有很大相似性,再加上佛经流传广泛,已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   例9:其立教以易简觉悟为主,亦有耕莘遗意。(《王阳明集补编·卷十 序说·序跋增补》   关于上例中的“觉悟”,在《王阳明全集卷二十一·外集三》中有如下阐述:“独其“易简觉悟”之说颇为当时所疑。然“易简”之说出于《系辞》,“觉悟”之说虽有同于释氏,然释氏之说亦自有同于吾儒,而不害其为异者,惟在于??微毫忽之间而已。亦何必讳于其同而遂不敢以言、狃于其异而遂不以察之乎?”可见,到了后代“觉悟”一词到底属于佛教语还是非佛教语,很难确切划分其界线。   “觉悟”一词的上述义项一直沿用至近代,只是由于近现代中国的国情,不论在口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