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重庆市长寿区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重庆市长寿区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前 言
长寿区位于重庆市中部,是重庆市重要的轻纺化工卫星城。近年来,受三峡工程和渝怀铁路建设的推动,特别是2002年3月撤县建区后,按照重庆市的总体部署,长寿区应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共繁荣,因此,长寿区的城市发展和经济建设又进入新一轮高潮。
伴随长寿区城市和经济的发展,耕地资源面临着极其严峻的挑战,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比重越来越高,实现耕地的占补平衡存在着相当的难度。与此同时,长寿区又面临人多地少、坡耕地比重大、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等问题。为了响应党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的伟大号召,更好地促进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以及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长寿区已把土地开发整理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逐渐被提上议事日程。为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与可持续利用,本着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特编制《长寿区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作为建区前已编制的《长寿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的补充。
本规划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全区范围内的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改善长寿区土地生态环境,提高土地利用率。本规划以土地整理为主,在其生态阀值范围内适度开发未利用土地,从而达到既增加耕地利用面积,又提高耕地的质量和生产力水平,并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通过本规划的实施,不仅能实现长寿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的指标,同时也能促进长寿区甚至重庆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编制本规划的任务在于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贯彻执行长寿区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的要求,确保完成《长寿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及上级下达的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的指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共补充耕地533公顷),并力争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为重庆市乃至更大范围内的耕地占补平衡做贡献;在编制工作中,首先开展全区土地开发整理的潜力分析并划分相应的潜力级别,然后,在此基础上划定全区范围内的土地开发整理片区,并为下一步项目的选择、规划提供指导性的控制依据,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规定的土地用途,制定安排土地开发整理后土地利用方向及实施规划的相关措施和政策建议。
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有:
(1)法律和政策依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②《长寿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
③《长寿县城市总体规划》
④《长寿县水土保持总体规划》
⑤其他与土地开发整理相关的规划及文件
(2)技术依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管理行业标准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及其条文说明
②GB5000188-1993,村镇建设规划标准
③GBJ137-1990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本规划期限:按照重庆市区县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定,确定规划期以2000年为基期年,2010年为规划年,规划期为2001-2010年。
1.区城基本概况
1.1 自然地理概况
1.1.1地理位置
长寿地处重庆市的中部,位于重庆市东北方向的长江下游。地跨东经106°49ˊ22″至107°43ˊ30″,北纬29°43ˊ30″至30°12ˊ30″,东部及南部与涪陵区、渝北区、巴南区接壤,西北靠邻水县,东北接垫江县。全区东西长57.5公里,南北宽56.56公里,幅员面积142363.38公顷(详查面积)。全区交通极方便,公路网络四通八达,特别是渝长、长涪、长梁高速公路的陆续开通,使长寿区到重庆市区的时间只需50多分钟,到涪陵的时间仅需半小时左右,且还拥有得天独厚的长江水运条件。便利的交通,使长寿受外界经济的影响,特别是大城市的经济辐射作用十分强烈,这必然能极大地推动长寿经济的快速发展。
1.1.2地质构造
长寿地处大巴山脉支系,属于川东平行岭谷弧形褶皱束,境内的背斜、向斜顺北东、南西向近似平行相间排列着。境内自东向西分布有苟家场、明月峡、铜锣峡三个背斜以及与三背斜相间的长垫、洪湖两向斜。中部的明月峡系高背斜,轴部为古生代二迭系长兴组和中生代三迭系的飞仙关组、嘉陵江组、雷口坡组地层,背斜两翼为中生代三迭系须家河组地层;苟家场背斜和铜锣峡背斜系低背斜,山岭轴部为中生代三迭系嘉陵江组、雷口坡组地层,两翼为中生代须家河组地层,长垫向斜属于中生代侏罗系自流井组、沙溪庙组、遂宁组、蓬莱镇组地层。全区的地形地貌受地质构造的控制十分明显。
1.1.3地形地貌
受地质构造的影响,长寿境内形成了典型的“三山两坝”的隔档式地貌特征。从东向西依次由相互平行的苟家场、明月峡、铜锣峡背斜形成的黄草山、西山、铜锣山三山,三背斜之间的长垫、湖洪两向斜形成两坝。“三山”狭长,两翼陡峭,海拔一般在800—500米,属低山区;三山之间的两坝,开阔平坦,海拔一般在450米以下,以浅丘平坝地形为主。
长寿区的整个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呈阶梯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