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如何强化媒体政论美学特征
如何强化媒体政论美学特征
2013年伊始,新一届中央领导再次提出改文风的要求,对于媒体而言,就是要坚持正确导向,创新报道,改进文风,提高新闻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增强舆论引导的及时性、针对性、实效性。此前中宣部发出《关于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 切实改进文风的意见》,①对如何改进文风作出明确规定。提倡改进文风,挖掘并增强新闻作品的美学特征尤其需要引起重视。
中国是一个政论大国,自19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政论业已经历了近130多年的演变、革新与发展。从我国近代王韬首创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循环日报》起,到维新变法运动中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政论,到辛亥革命者狂飙突进的革命言论,再到新文化运动中激情昂扬的启蒙政论,一直到当代我国广播、电视、报纸、网络上出现的各种政论,构成了我国政论百年发展的清晰脉络,在世界政论史上占据重要位置。任何文体都有其自身的美学风范,与散文具有意境美,诗歌具有韵律美一样,政论也有其自身独特的美学特征。
增强高瞻远瞩的气势美
从我国著名的维新思想家、政论家王韬首开文人论政的先河起,近代报刊政论,再到革命建设时期党的政论,改革开放以来精彩纷呈的政论,无不具有高瞻远瞩的特点。目前国内有不少政论文章,比如新华社评论员文章,人民日报社的社论、评论员文章等,很多都是重大题材,如对重大纪念日和节日、重要时事、中央新近出台政策的解读,对重大社会政治问题的评论,等等,作者通常是报社、杂志社的主笔或者学者、官员等,具有深厚的学术和政治理论功底,看问题高瞻远瞩,论述一气呵成,用语精到,学理深厚,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识、政治激情和理论功底,行文境界开阔,文字也是挥洒自如,通篇呈现出波澜壮阔的气势美。
十八大之后的几篇政论,如2013年3月13日《人民日报》祝贺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闭幕的社论《踏上新征程 开创新局面》,新华社2013年1月5日的评论员文章《肩负起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责任——三论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等就是针对重大事件,文章呈现出大战略、大思路、大气势、大手笔的特点。有时这种文章会以系列策划的方式呈现,显得更加气势磅礴。比如新华社评论员文章针对学习十八大精神和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广东考察重要讲话,发表了系列文章,拿后者来说,从2012年12月12日到16日,连发五篇文章:《永不停顿,永不止步》、《牢牢把握活力之源、重要法宝、必由之路》、《敢啃硬骨头 敢于涉险滩》、《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尊重实践创造 搞好顶层设计》,②这五篇政论,围绕改革,由浅入深,层层深入,高屋建瓴,纵横捭阖,立意高远,体现出高瞻远瞩的气势美。
增强以人为本的平易美
以人为本,就是尊重每一个个体的人,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本。这里所指的平易美,一是以民生问题为内容展开,二是以平民的视角切入,三是指平易的语言。从艺术上而言,平易美是较难达到的艺术境界,是指一种平和简易的艺术品格。朱光潜先生说:“简易是艺术最后的成就,古今中外最大的艺术作品都是简单而深刻。”③王介甫说:“看似寻常最奇倔,成如容易却艰辛。”平易离不开艺术的艰难磨练。平易不是平淡无奇、简陋粗俗,而是平中蕴奇、易中蕴深的一种美感效应。而现在的很多政论,放弃宏大叙事的话语方式,娓娓道来,深入浅出,明白畅达,表现的正是一种平中蕴奇、易中蕴深的平易美。
近几年,一些地方党报和都市报的政论越来越体现出亲民的风格,尤其是一些网络政论的崛起,比如关于选举权的问题,关于贫富分化的问题,关于百姓关注的医疗、教育、卫生、房价、公共服务等问题,都成为政论文章关注的内容。新时期的很多政论,不再局限于国家权力和政治视角,开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转向以平民的视角和公众的社会权利视角切入,采用朴素的语言风格,体现出政论突出的特点——平易美。
增强入木三分的犀利美
犀利、深刻是政论非常典型的美学特征。它往往能比一般的思想评论、杂文产生出更加强烈的社会效果。正如鲁迅所言:“论时事不留面子,贬痼弊常取类型。”这些政论往往针对政治体制和法治的漏洞、贪污腐败、违法犯罪、社会不公等问题,大力批判鞭挞,弘扬正气;针砭时弊,激浊扬清。比如,新华社评论员文章《把公款消费关进制度的笼子》,④《学习时报》登载的《反腐败热点问题再思考》,⑤无不如此。有时这些政论甚至会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迫使当政者不得不采取措施,集中民意,纠偏补漏,比如当年的刘涌案便是如此。
政论文章的犀利美,还体现在它的争议性和前瞻性。一些极具争议性和前瞻性的话题,比如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关于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的争议,关于中国式民主到底存在与否的争议,关于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争议,都使政论文章引人深思,体现出一种思想的深刻美。政论文章的这种争议性,使其具有了其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