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俐娜 肩负保护地球家园使命.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张俐娜 肩负保护地球家园使命

张俐娜 肩负保护地球家园使命   一连串的科研成果足以令她自豪,但科学家探索的天性,驱使着她一直前行。在天然高分子领域辛勤耕耘近30年,武大毕业生、教授张俐娜院士的科研成果如今正在改变着中国人,乃至世界人民的生活——缔造可再生的生物质新材料,保护地球家园。2011年,张俐娜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一举成为武汉大学校史上第一位女院士,她说:“我的所有成绩和成果,都离不开武大的培养与支持。”   领导支持成大业   自1973年由北京铁道科学研究院到武汉大学化学系任教,张俐娜一直是武汉大学的一名普通教师,担任过的最高职务是“课题组组长”。她常说,自己是一只“笨鸟”,只不过愿意付出比其他人多得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工作和学习。正是这种对工作的热爱和执著,几十年不懈的艰辛探索与创新,成就了她的事业。“如果说我今天有一些科学成就,得到国际上的认可并成为有名的科学家,这些都离不开武大历届校领导的支持和帮助,而且武大的学术氛围和环境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张教授言由心生。   1963年,张俐娜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是系里优秀毕业生。但毕业时她没能留校,而是被分配到北京铁道科学研究院。由此,她与在武汉大学任教的丈夫杜予民分居了整整十年。因为她的出身太特殊了,且不说父母都是“臭老九”,单是一个堂伯父张国焘,就让她被打入另册。那时,出身不好的她如果想调回武汉,仅有的选择是武昌车辆厂、汉阳枕木厂或者小研究所;而杜予民在武大当时很受重用,学校不会放人。无奈之下,杜予民只好鼓起勇气找到时任武大党委书记纪辉,他一句“不能唯成分论”的贴心话,让夫妻俩激动地犹如听到了天籁之音。很快,在纪书记的亲自过问下,张俐娜如愿调到了武汉大学化学系当了一名助教。“如果没来武大,我55岁就退休了,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成果。”张教授感慨说。   1985年,张俐娜获日本政府学术振兴协会奖学金(JSPS)赴大阪大学研学一年多。这是难得的出国学习机会。“那个时候,公派留学是轮不上我的,但是当年刘道玉校长很重视人才,在日本奖学金还没有批下来时,刘校长就拍板给我批了出国留学费,让我顺利地去日本留学。虽然后来只用了2个月就拿到了奖学金,但对刘道玉校长的果断政策我还是感怀至深。”在日本留学期间,张俐娜不仅学到新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科研方法以及日本人搞科研的那种不怕辛苦、攻坚克难的精神。   张俐娜非常珍惜在武汉大学的助教职位。“当年我一调到武汉大学就是埋头干活,一心想让武大满意千万不要开除我。”于是长期以来,张俐娜心无旁骛,多年坚持潜心研究。“当时我的团队比较弱,又一任校长侯杰昌和书记任心廉不仅在业务上给我支持鼓励,还在政治上给了我信任和地位,推荐我当上全国政协委员,这给我一个平台使我能够更方便的专心地做科研。”   对于武大的现任领导——校长李晓红、原书记李健和现任书记韩进,张教授给出的评价为“有远见、有创新性、有魄力、求真务实”。“他们来武大一个月之内都来看过我,表示支持我的工作。”“申报院士需要有6位专家推荐,可我跟化学部的院士都不熟,于是,李晓红校长就亲自帮我找人。可以说是在校领导的关心、鼓励下,在化学学院周翔院长、李资远书记的支持和全校同仁的团结一心下,我顺利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张教授心中,评上院士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继续再工作,可以为国家继续做事。”   情牵武大比翼飞   武大有名的伉俪——张俐娜院士和杜予民教授,都是国际知名学者,他们带领各自团队协同攻关,共同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这在化学学院和资源学院都是零的突破。当年,两位学者就是在武大的校园内相识、相知并且相伴走到了今天。   从小到大,张俐娜一直是品学兼优的学生。1955年,张俐娜初中毕业时,适逢国家扩大师范招生,拟为农村及偏远地区补充小学教员。她本来响应号召,报名师范。后来班主任马叔南老师和校长商量后,觉得以张俐娜的潜质,报考中专是埋没人才,遂以“组织决定”要她改报南昌一高中。张俐娜一直到现在都记得马老师的嘱咐:“你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她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1958年从南昌一高中毕业后,以高分被武大化学系录取。   张俐娜的先生杜予民,其实是化学系比她高两届的师兄,只是她进校后一直埋首书海,两耳不闻窗外事,认识杜予民时,她已大学五年级了,而杜予民则作为优秀毕业生已留校任教。   谈到杜予民,张俐娜充满感情和感激,她说,正是因为有志同道合的先生一路携手,两人互相鼓励,互相帮助,这一路走来她的事业才不孤独,人生也没有遗憾。“家庭对我的支持非常大。”张教授说,“我的人生和事业都不是一帆风顺,遇到过很多困难,也摔过跤碰过壁,但家庭给我的从没有埋怨和指责,都是支持和鼓励。”   在武大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张俐娜对分配给她的工作来者不拒:做实验,带学生,校对别人的书稿等等。“我不怕做小事。做每一件小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