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追星》的创作__卞毓麟.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谈《追星》的创作__卞毓麟

谈《追星》的创作 卞毓麟 《追星——关于天文、历史、艺术与宗教的传奇》一书,自2007年初问世以来,受到了同行和公众的广泛鼓励和关注。新华社发了通稿,重要媒体发表消息和评论绵延至今。凡此种种,上网一搜便可了然,此处不再赘述。本文谈的是有关《追星》的创作理念与实践。 一 理念 天文界的一位学长曾当面问我:“你写这本《追星》,有没有什么外文书做蓝本?”这是一个既有疑虑又有期待的问题。当我干脆地回答“没有”时,心情非常愉快。因为在《追星》的构思与写作中,“原创”两字确实贯穿于始终。 不止一位朋友曾对我说:“《追星》主要不是讲星星本身,而是谈人类‘追星’的历程。倘若它只是介绍星星的知识,那就应该放到‘科学书房’里。而事实上,它讲的是人类如何‘追星’的历史,所以应该在‘人文书房’里占据应有的一席。”确实,《追星》是一部科学与人文联姻的作品。 好几位记者都问及:“这本书又讲天文,又侃历史,又谈艺术,又说宗教。您是怎么把这么多东西捏到一块儿的?”科学界也有一南一北两位老友,不约而同地打趣道:“你居然把这么多杂七杂八的东西弄到了一起,好本事!”我回答:“并不是我把它们捏到一块或者弄到一起,而是它们本来就是一个整体,我只是努力地反映事情的本来面貌而已。” 更多的人则关心:“这本书的读者对象究竟是谁?是青少年?还是天文爱好者?”我的回答是:“这本书并非特地为科学爱好者而写,亦非通常理解的青少年读物。我希望它能成为浩瀚书林中的一道新景观,希望游人碰巧看它一眼时,会产生一种‘嗨,还真有趣”的感觉。它是为具备中等文化程度的一般社会公众写的。任何一个乐意看当地晨报或晚报的人都是它的潜在读者,即使他原本未必对科学感兴趣。倘若有人偶然翻翻这本书,竟产生了一种‘科普,科学文化,确实还蛮有意思’的感觉,那么本书的初衷也就算兑现了。” 我自信,就我国科普的现状而言,如此定位应该是一种可取的选择,特别是因为经常想到下面所说的那个老问题。 1959年,英国著名作家斯诺(Charles Percy Snow, 1905~1980)在剑桥大学演讲 “两种文化和科学革命”,提出了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分歧与冲突。他说: “事实上,在年轻人中间科学家与非科学家之间的隔阂比起30年前更是难沟通了。30年前这两种文化早已不再相互对话了。然而他们至少还可以通过一种不太自然的微笑来越过这道鸿沟。现在这种斯文已荡然无存,他们只是在做鬼脸而已。” 斯诺认为,两种文化的隔阂,是由于狂热推崇专业化教育引起的,解除这种局面“只有一条出路:这当然就是重新考虑我们的教育”。 关于科学家和非科学家之间的隔阂,美国科普泰斗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1992)在其巨著《最新科学指南》中也有一番精彩的议论: “更严重的是,如今科学家已经越来越远离非科学家……科学是不可理解的魔术,只有少数与众不同的人才能成为科学家,这种错觉使许多年轻人对科学敬而远之。 “但是现代科学不需要对非科学家如此神秘,只要科学家担负起交流的责任,把自己那一行的东西尽可能简明并尽可能多地加以解释,而非科学家也乐于洗耳恭听,那么两者之间的鸿沟或许可以就此消除。要能满意地欣赏一门科学的进展,并不非得对科学有完全了解。 没有人认为,要欣赏莎士比亚,自己必须能够写一部伟大的作品;要欣赏贝多芬的交响乐,自己必须能够作一部同等的交响曲。同样地,要欣赏或享受科学的成果,也不一定要具备科学创造的能力。 “处于现代社会的人,如果一点也不知道科学发展的情形,一定会感觉不安,感到没有能力判断问题的性质和解决问题的途径。而且对于宏伟的科学有初步的了解,可以使人们获得巨大的美的满足,使年轻人受到鼓舞,实现求知的欲望,并对人类智慧的潜力及所取得的成就有更深一层的理解。 我之所以写这本书,就是想借此提供一个良好的开端。” 我这次创《追星》,也是希望能在沟通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方面做一点新的尝试。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曾经与好几位朋友议论,要成为一位真正优秀的科普作家,恐怕要兼有“科学的真实,艺术的美妙和宗教的虔诚”。“宗教的虔诚”,是一种比喻,它象征着鉴真东渡、玄奘西游那样的精神。用我们今天更习惯的说法,那就是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感谢人们对《追星》的肯定,也期待着对它的批评。 二 实践 科普作家的第一追求,应该是为社会提供好的科普作品。什么是好的科普作品呢?有人说,好的科普作品应该充分展示其和谐与美,应该是真与美的完美结合;有人说,好的科普作品应该做到知识性、可读性、趣味性、哲理性兼而备之,浑然一体;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其实,每一位科普作家都会有自己的偏爱。我本人在少年时代最喜欢伊林;30来岁开始,又迷上了阿西莫夫。当然,房龙、伽莫夫、霍金、卡尔·萨根、马丁·加德纳、保罗·戴维斯,等等,也都是我心仪的大家。我国也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