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康国到康重华.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康国到康重华

从康国华到康重华   在近现代评书评话的历史上,扬州评话还有一门以表演评话《三国》见长的艺术流派,人称“康三国”,是以康氏一门三代艺术家为代表的扬州评话流派。形成于晚清,延伸发展到现代,是扬州评话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康三国”形成较早,保存下来的资料十分稀少,中国评书评话博物馆筹备组通过康氏第三代传人康重华的后人征集到一些“康三国”的珍贵资料,其中有康国华、康又华老先生的珍贵历史照片原件,康重华先生的《三国》评话录音;评话书籍;论艺、简历等手稿;演出照片;巡回演出的票据等等,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把我们带进了“康三国”的发展历史之河,帮助我们更全面仔细地了解评话“康三国”的历史和特色。 中国论文网 /1/viewhtm   “康三国”的第一代创始人是扬州评话大师康国华。他出生于咸丰三年(1853年),本姓江,幼年在金珠店学徒,因十分喜欢听评话,常常耽误生意,受到管事人员责骂,一怒之下,离店不干。幸而后来遇到著名评话艺人李国辉收为门徒。李国辉是扬州评话两大传授系统之一――李门《三国》的始祖,他有儒学功底,知识渊博,既善于说书表演,又能够编撰书词;既是杰出的说书艺术家,又是杰出的艺术教育家。他善于因材施教,所传授的八个弟子个个出色,都成为书坛上各成一家的说书艺人,当时人称“八骏马”。李国辉见康国华性情爽朗风度文雅,就重在传授康国华“文”说评话的艺术技巧。康国华口齿伶俐,嗓音洪亮,说表字正腔圆;又对李国辉的教诲心领神会,潜心钻研,说书书词干净,节奏明快。因而形成了康国华说三国“潇洒自如、自然流畅、雅俗共赏”风格,成为李国辉的第一高足;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创立了自己的“康派三国”。康重华先生记载祖父康国华说书的手稿中写道:“我祖父说书,号称‘活诸葛’,他说书以神意见长,出手有指,极目有物。”听过康国华书的老听众说:“听康国华的书,近听句句入耳,远听字字分明。”康国华说书,为人谦和,扶掖后进,在当时书坛上留下了与后辈说书艺人谦让并雄的佳话。民国初年某春节书档,康国华在扬州教场的柳村茶社说《三国》,同在教场???书的还有朱德春、戴善章、?O照明、王少堂、樊紫章五个晚辈说书艺人。康国华的说书当然十分叫座,场内拥挤不堪;他担心自己压了其他五个晚辈的生意,就先后在自己的精彩书段有意单独抬高书金、缩短说书时间,以图让听众分流到其他五人的书场。不料五位晚辈跟随抬高书金、缩短说书时间,也同样听众满座。形成了康国华有意谦让,众后辈不甘领受的善意竞争局面,时人戏称之为“五虎大战康国华”。   康派《三国》第二代传人康又华也是扬州评话书坛上著名艺人,康重华先生对此也有记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扬州书坛上有康王吴戴四大家,这里的康,是指我父亲康又华。”康又华在康派《三国》的传承中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他幼年受父亲说书耳濡目染,又喜好京剧,曾以票友身份登台唱过京剧,他接受了父亲以神意为主的评话表演方法,因此,他说书以飘逸潇洒见长,强调形神兼备。他19岁时父亲康国华去世,当时他的说书技艺尚未完备,他向扬州评话的老听众――钱店管事江子瑜等人学习,首先排好《中三国》,登台演出,一炮而红,后又向陈九华、吴少良等人请教,全盘了解、掌握、继承了其父所创的“康三国”艺术,他还化用京剧念白到评话官白,在传神会意、发音吐字上有所发展;说书讲究书台形象优美,风度儒雅,书卷气足。使“康三国”的艺术风格得以传承发展。   到了康重华的“康三国”,已历经三代,说书风格又有了新的变化。他十五岁学书,十七岁登台。据康重华先生手稿记载,他学习评话的方法与王派《水浒》的学习方法有所不同。王派传人的坐台功,靠的是实功,一句一句排练,而康重华是由父亲带上场听书,回家后就把左邻右舍请来,听康重华还书。父亲康又华并不苛求康重华还书字字句句相同,只求意思达到。但人物对白不能错,重要的字不准丢。所以康重华的说书,与父亲康又华并不十分相同,康重华先生更强调自然流畅。康又华曾对他说:“你一句一句学我,学不好,你只要取意就行。”在这样崇尚神意允许说书自由发挥的教育熏陶下,康重华先生的说书“带有很大的即兴性,有时竞技状态好,就有新的突破” 。他的说书后来干脆减去了京剧表演的味道,把拿腔作势的东西丢掉,使表演更自然,更接近生活。康重华对此深有体会地说:“我觉得说传统书,不但内容要改革,艺术也要改革,美的程式不能轻易抛弃,但一抬手,一转身,全用戏曲程式,程式就要束缚内容,说法现身就受影响。”康重华一生表演不辍,又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整理出版了“康三国”中的三把火《火烧赤壁》《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以及《暗袭南郡》等,为“康三国”留下了宝贵的文字资料。此外,康重华先生还有若干《三国》评话录音保存下来,为人们研究“康三国”提供了宝贵的音频资料。   在康重华先生之后,康派《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