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价值观解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典诗词价值观解读

古典诗词价值观解读   内容摘要:“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中国诗词从其产生伊始,就描绘了劳动人民以辛勤劳动为荣的精神风貌,强调劳动者的协作精神,赞扬了劳动人民团结互助的美德,弘扬艰苦奋斗与勤俭节约的精神,“俭以养德,奢必丧志”等许多优秀诗句成为我们人生修养和社会进步的信条法则与警策箴言。   关键词:古典诗词 价值观 解读   在“不学诗无以言”的古代文化中,诗词是一种高品位的精神文化,是陶冶人们性情的精神食粮,是修身格物的教材[1]。中国古典诗词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表达了诗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反映了诗人们强烈的荣辱价值观念,具有“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社会功能。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以勤于劳动、勇于拼搏、敢于奋斗、乐于奉献为荣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形成了一种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团结友爱、勤俭节约的民族品性,凝结为中华民族不断成长壮大的血脉之魂。这种民族品性在源远流长的古典诗词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反映和浓墨重彩的展示。   一.“昼出耘田夜绩麻”――以辛勤劳动为荣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中国诗词从其产生伊始,就是从描写劳动人民生活、抒发劳动人们情感、歌颂劳动人民品质开始的。《诗经》中的很大部分是描写农业生产的农事诗,有的歌颂农业成就,赞美物产丰盛、作物丰收,如《周颂》中的《臣工》、《隐嘻》、《载芟》、《良耜》等;有的描写欢快的劳动场面,如《周南??苡》;有的描写劳动生活的繁忙,如《豳风?七月》等,这些诗都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以劳动为荣的优良传统。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亦是一篇反映劳动生活的佳作,表达了采莲人丰收时的喜悦心情。   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以朴素的语言和淡雅的笔调,描绘隐居的劳动实践、生活情趣和田园风光,抒写劳动时的真切感受与体验,表现了参加劳动的快乐,同时对农业劳动的艰苦亦有反映。如《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指出人生应该把谋求衣食放在首位,要想求得身安,就必须亲自经营衣食,这对儒家轻视劳动的思想是个突破。南朝乐府中多有反映农村妇女劳动生活的诗,描述了江南广大农村妇女辛勤劳碌的情景,赞扬了农家妇女对劳动的热爱,如《子夜夏歌》、《采桑度》;北朝乐府民歌则更多地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勇武刚强的性格和奋勇争先的豪迈气概,展现了北方劳动人们勤劳勇敢、积极进取、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如《陇上歌》、《李波小妹歌》、《木兰诗》。   自唐宋以来的诗词作品中,亦不乏大量赞美劳动、反映艰苦劳动生活的佳作,如诗仙李白的《秋浦歌》描写了冶炼工人在月夜劳动的情景,展示了他们的豪迈气概,饱含着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诗豪”刘禹锡的《插田歌》以俚歌形式记叙了农民插秧的场面,展现了农民劳动归来时村落里宁静平和而又涌动活泼的气氛,刻画了农民朴野乐天的性格特征;南宋诗人翁卷的《乡村四月》、词作家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等都描绘了农事繁忙、紧张有序、欢快活泼的劳动情景;南宋中兴诗人范成大的“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夏日田园杂兴十二绝》其七),农夫锄草,农妇搓麻,从早到晚,男女老少没有一个闲人,连不会耕田织布的小孙儿,也在初夏桑叶茂盛的树阴下学着种瓜。“童孙”、“学种瓜”这一典型的描写,不仅具体形象地表现农村大忙,也反映了农村儿童从小热爱劳动,天真活泼,自然纯诚的特点。[2]   《诗经?魏风?伐檀》是一首嘲骂剥削者不劳而获的诗。全诗用三个章节向剥削者大胆地提出质问和抗争:奴隶主“不稼不穑”,家里的粮食却堆积如山;“不狩不猎”,却野兽挂满庭院。“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这两句辛辣地讽刺了奴隶主是一伙尸位素餐的吸血鬼和寄生虫。《诗经?魏风?硕鼠》里更把不劳而获者比喻成贪得无厌、硕大无比的老鼠,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剥削者的蔑视和愤恨,北宋现实主义诗人梅尧臣《陶者》中“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以及张俞《蚕妇诗》中“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都是通过对比的手法,无情了嘲讽了那些不劳而获、不耕而食、不织而衣的人,反映了古人“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荣辱价值观。   二.“相助力耕岂有偏”――以团结互助为荣   人们平时常说的“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人心齐,泰山移”等谚语,说明团结互助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处理人际关系和发挥群体优势的重要道德准则,是华夏社会和炎黄子孙繁衍生息、繁荣昌盛、稳定统一的宝贵精神力量。[3]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和劳动过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形成了一种“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就是主张从集体利益出发,同甘共苦、团结互助、共克时艰、众志成城。《诗经?国风?秦风》中的《无衣》写到:“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