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主观性叙述,深入“我”形象.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细读主观性叙述,深入“我”形象

细读主观性叙述,深入“我”形象   摘要:《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是一篇典型的内视角叙述的小说,“我”的大量心理活动让小说叙述的主观性极为明显突出。众多资料都把“我”的形象界定为受法西斯军国主义教育毒害,对战争盲目狂热、麻木、懵懂、玩世不恭的青年,但通过细读文本中的主观性叙述,我们还能深入发现军国主义教育未泯灭“我”的人性,“我”依然有着对和平、安定、美好等本能性地向往。   关键词:内视角 主观性叙述 “我”的形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7-0093-01   小说的全知视角将叙述者置于无所不在、无所不知的“上帝”位置,可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全知的人物,因此叙述者的叙述由于超出了审美主体的接受范围而变得缺乏真实感。有限视角(又称内视角)叙述则不然,在有限视角的作品中,“我”作为叙述者就是当事人,由“我”来亲历见闻,甚至袒露内心,其叙述的主观性是其他视角所无法取代的。   苏教版语文必修二中《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是一篇典型的内视角叙述的小说。“我”作为小说的叙述者,是一个学生兼伤兵,是一个意识模糊、无法行走、被置于担架上被移动的人,而“我”又在用视、听、嗅觉及少量的语言接触外部环境。整篇小说以“我”对环境的猜测、否认以至于最后真相大白为主要情节,贯穿情节始末的主要是“我”的心理活动。伯尔从创作初期,就开始借用一些现代叙事文学的表现手法,特别是意识流技巧,他擅长用内心独白等手法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十分细腻逼真。而 “我”的内心世界的大量呈现使整篇小说的内视角叙述极具浓厚的主观性特点。透过主观性叙述的细读,可以更为深入地感知“我”的形象。   “‘我’到底是不是在母校”是“我”心理活动的核心内容。当“我”被置于担架上被抬往美术室的过程中,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环境描写。   “正对着楼梯口的地方,中央也竖立着一根大圆柱”“就是在这个楼梯间里,墙壁也刷成黄色,墙上也顺序挂着一幅幅画像”“担架颤悠着拐弯时,迎面而来的竟也是赫耳墨斯圆柱”“现在离宙斯的丑脸还远着呢”……   “我”对环境的主观性感知和叙述表明了“我”对环境的猜测被现实一步步证实,这些让“我”产生了“假如现在是在母校”的猜测。但很快“我”找到说服自己不在母校的理由:普鲁士文科中学的环境布置极为相似;一时心血来潮在香蕉上写上“多哥万岁”的学生不只“我”一个;此外“我”在发烧,“我”在做梦;还有汽车不会跑这么远。这些理由让读者看到了法西斯军国主义教育的普及,学生对殖民的狂热。但细读一些主观性的语言:   “肯定有必须挂尼采像的明文规定”“而且可以肯定”“再说,你毫无感觉,除了眼睛以外,其他感官都已失去了知觉;感觉没有告诉你,现在你是在自己的学校里,在你三个月前刚刚离开的母校里。八年不是一个小数目,八年内的一切,难道你只凭一双肉眼,就都能辨认出来吗?”   这些“肯定”的背后是一种对环境的刻意否定,“我”明明能听、能嗅、能言,但“我”却对自己说“其他感官都已失去了知觉”,“八年内的一切不能只凭一又肉眼辨认”,“我”的内心在此刻竭力地说服自己最初对环境的判断是错误的,“我”不在母校。   当“我”通过询问得知身处“本多夫”后,“我不相信,在别的学校的走廊里也会靠墙摆上这三个家伙”。这样肯定的叙述表明“我”内心再度呈现了“我”在母校这个事实。而当遭到身边人冷漠地对待,看到城市在燃烧后,“我”竟再次寻问“这个城叫什么名字”。在必须承认“我”正躺在本多夫一所文科中学的美术教室里时,“我”又找到理由来否认“我”是在母校。“至少在像样的老牌文科中学里是如此,这是很清楚的。”“那么在其他学校里,为什么不能在同样的地点也挂上这张像呢?”这样的理由看来合理却略显牵强。“这是不可能的事……这怎么可能呢?”一面回忆三个月前在门房比尔格勒那里喝牛奶、抽烟的情景,一面强烈地认为自己现在处在母校是不可能的。但接着“我”又自然地想到“也许那些死人就躺在比尔格勒那间灰蒙蒙的小屋里”。这些主观叙述语言更为明显地体现“我”不愿承认自己已在母校却又不自觉地认为自己就在母校的矛盾心理。当“我”被担架再次移动,“被摇晃着抬过门口,在这一刹那间,我看到了肯定会看到的东西”,在“我”的意识里,“我”早已认出了这就是母校,一再地找理由否认,既是作者巧妙设置的悬念,也是“我”自欺欺人,不愿相信、更不愿接受“我”已回到母校的表现。   在对环境多次的怀疑、否定后,当“我”看到亲笔迹“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时“我”竟“惊骇万状”、“不安”。很多资料都认为“我”如此反应是“我”意识到“我”被法西斯教育欺骗了,“我”成了军国主义教育的牺牲品。但深入分析“我”的思想,“我”长期受军国主义教育的蒙蔽,“我”不可能具备这样的判断能力。“我”的震惊是由于这个证据毋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