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区博物馆建筑展示空间的自然采光应用分析-analysis of natural lighting application in exhibition space of museum buildings in wuhan city.docx

武汉城区博物馆建筑展示空间的自然采光应用分析-analysis of natural lighting application in exhibition space of museum buildings in wuhan city.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武汉城区博物馆建筑展示空间的自然采光应用分析-analysis of natural lighting application in exhibition space of museum buildings in wuhan city

1绪论1.1研究背景1.1.1博物馆的定义什么是博物馆?不同国家的博物馆专业组织对其有不同的定义,国际上普遍遵循的概念是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中的关于博物馆的定义。国际博物馆协会(InternationalCouncilofMuseums,簡稱ICOM)是博物馆的国际学术组织。1946年11月,由美国博物馆协会会长C·J·哈姆林倡议创立。协会总部设在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是执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展博物馆事业规划的合作者,每3年召开一次国际博物馆协会全体大会。从1974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后,到现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协会也相应地逐步修订博物馆的定义。2007年8月,国际博物馆协会在维也纳召开的全体大会通过了经修改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章程中修订了博物馆的定义,修订后的定义是:“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了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Amuseumisanon-profit,permanentinstitutionintheserviceofsocietyanditsdevelopment,opentothepublic,whichacquires,conserves,researches,communicatesandexhibitsthetangibleandintangibleheritageofhumanityanditsenvironmentforthepurposesofeducation,studyandenjoyment.)2007年定义中将“教育”这一项调整到博物馆业务目的首位,取代了多年来将“研究”置于首位的认识。反映了国际博物馆界近年来对博物馆社会责任的强调,对博物馆社会效益的关注,也反映了博物馆在工作态度上更采取外向的选择。中国对于博物馆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对其定义也有过多次修改。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博物馆协会认为:博物馆是一种文化机构,不是专为保管宝物的仓库,是以实物的论证而作教育工作的组织及探讨学问的场所。到1979年,《省、市、自治区博物馆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博物馆是文物和标本的主要收藏机构、宣传教育机构和科学研究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通过征集收藏文物、标本,进行科学研究,举办陈列展览,传播历史和科学文化知识,对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我国《博物馆建筑设计规范》(JGJ66-91)中对于博物馆建筑的定义是供收集、保管、研究和陈列、展览有关自然、历史、文化、艺术、科学、技术方面的实物或标本之用的公共建筑。1.1.2我国博物馆的发展现状某一地区博物馆的发展是与当地的经济情况相联系的,越是发达地区,其博物馆事业就越发达,其地位和作用就越重要。在一定意义上,博物馆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1905年(清光绪三十年)民族实业家张謇创建了我国近代的第一个博物馆是南通博物苑,由此开始了我国博物馆的发展之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稳步增强,适应国民文化素质全面提高和文化建设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近年来中国博物馆的建馆热潮开始来临。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我国共有博物馆1514座,加上各种民间兴办的中小型特色博物馆,全国各类博物馆已达到2300余座;到2015年,我国将在现有基础上再建1000座博物馆,基本实现每个中等以上城市拥有一座功能齐全的博物馆。[1]但是,不少专家指出,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博物馆的发展水平和社会影响力还有待提高。据统计,西方发达国家一般平均10-20万人拥有一个博物馆,中心城市平均一两万人就有一个博物馆。而我国除了北京(目前有博物馆131个,约10万人拥有一个博物馆)、上海(目前有博物馆100多个,大约15万人拥有一个博物馆)等地勉强可比外,全国平均约60万人才拥有一个博物馆,差距十分明显。国内博物馆包括综合类、社会历史类、革命史类、军事类、名人类、艺术类、自然类、地矿类、科技类、产业类、民族民俗类等多种类型,博物馆的品类日益丰富。但是,其中综合类和历史文化类的博物馆占了约70%,而具有鲜明行业特色、地域特征和独特个性,与社区发展有效结合的专题博物馆则相对较少,在博物馆的类型上还存在空白,远不能满足观众多元化的需要。世界博物馆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长张柏指出,目前各地新建、改扩建博物馆高潮迭起,一年内大概建100多个,极大地改善了博物馆的基础设施和面貌,但不可否认,由于缺乏有效的发展规划和标准,“博物馆热”中同时存在急功近利、贪大求洋、千馆一面、重复建设的现象,重建筑轻功能、重硬件轻软件、重设施轻管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eili20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