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周易正义对唐诗影响
周易正义对唐诗影响
摘要:《周易正义》作为官方指定教材的身份为孔疏在唐代的流传提供了制度保障,孔疏关于“象”论的创新对唐诗的创作以及唐代诗歌批评理论中的“意境”学说提出具有直接的理论刺激作用,但是这一点在文学史的研究上并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此外孔氏对于“易”之基本内涵为变易的强调以及对于“易简”本体论层次的提升,对于唐代诗学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周易正义》的推行恰好与唐初史学的兴盛合拍。易史结合。是唐代文学文化精神逐步确立的两大思想来源。
关键词:《周易正义》;象体;变通;意境
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辨识码:A
作为唐太宗复兴文化以及构建国家意识形态重要举措的官修《五经正义》的问世,标志着经学在中古与近世之交走向了大一统,也预示着儒学新变的必然来I临。孔颖达领衔的《五经正义》修撰,大体取一家注为底本而综采南北各家之长,其调和折中远过于个人义理之发挥,因此《五经正义》是与传统中国在长期乱离之后重新走向大一统的政治局面相吻合的经学一统工作。《周易正义》在修撰体例上同样遵照了以一家注为底本的原则,但与其它各经不同的是,孔疏《周易正义》在继承调和中展现了孔氏不同于古人的易学新思想。《周易正义》延续了隋朝尊崇王学的传统,以王弼注为主而辅以韩康伯注。在整体特点上,孔疏体现了对于玄学易学派的推崇。但孔氏并没有步趋玄学易学派。“奉敕定考,察其事必以仲尼为宗;义理可诠先以辅嗣为本。去其华而取其实,欲使信而有征。其文简,其理约,寡而制众,变而能通。”孔颖达以“仲尼为宗”为总原则,对汉晋众家易学进行了有选择的吸收,在易学史上,孔疏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此书(按:指《周易正义》)的出现,从易学史上看,具有调和象数和义理两大流派的倾向,是南北朝时期两派易学相互吸收的学风的进一步发展。孔疏不只是引述和罗列各家的说法,而且加以消化,提出了自己的易学观,对唐宋时期易学的发展起了深刻的影响,成为汉易转向宋易的桥梁。”《周易正义》在修订伊始,虽然未能颁行天下,但是由于修订完毕之后即付国学使用,而在唐初的科举考试中,国学是中举考生的主要来源地。《唐摭言?两监》载:“按实录:西监,隋制;东监,龙朔元年所置。开元以前进士不由两监者,深以为耻。”这样,作为国学教材的《五经正义》借助国家软权力的作用,迅速消解了各方隔阂,在高宗永徽四年得以最终颁行天下,并作为科举考试的官方定本,在全社会范围内产生了压倒性的影响,唐代的儒学也因为《五经正义》的推行而形成了有儒学而无家学的局面。可以说对于唐代的考生来说,《五经正义》是必读之书。而“唐以《易》、《书》、《诗》、三《礼》、三《传》合为九经,取士。《礼记》、《左传》为大经,《毛诗》、《周礼》、《公羊》为中经,《周易》、《尚书》、《仪礼》、《谷梁》为小经。……盖大经,《左氏》文多于《礼记》,故多习《礼记》,不习《左氏》。中、小经,《周礼》、《仪礼》、《公羊》、《谷梁》难于《易》、《书》、《诗》,故多习《易》、《诗》、《诗》……”无论对于《易》学的关注是出于儒家义理的追寻,还是完全将《易》作为纯记忆性的知识储备,《周易正义》在唐代的盛行却是不争的事实。
如果,不只是将目光放在易学史上,从文学的视角切人,同样可以发现孔疏,对于唐代的诗歌创作乃至理论发展同样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力。
一、易、史结合:天道与人事
唐代的史学成就是足以让后人仰视的,在史官制度、官修史书以及史学理论的建构方面,唐代都取得了辉煌。唐自高祖开始便下诏修撰梁、陈、魏、齐、周、隋六代史,为唐代史学的兴盛奠定了基本格局。太宗即位后又在禁中设史馆,复诏大臣修史。李氏的热情既来自于对于体现文化正统、追求天下一家理念的追寻,同时也是为了历览历史兴亡为王朝建设提供借鉴。初唐的儒学复兴恰好与浓厚的史学氛围合拍。孔疏《周易正义》作为官方教材的推行,增进了唐代易学与史学的结合。对于天道与人事的普遍关注给唐代的诗歌带来了新变。
孔疏虽然以王弼注为底本。但对于王弼易学易流为空疏的弊病,孔颖达还是保持了足够的警惕。“魏世王辅嗣之注,独冠古今。所以江左诸儒,并传其学;河北学者罕能及之。其江南义疏,十有余家,皆辞尚玄虚,义多浮诞。原夫易理难穷,虽复玄之又玄;至于垂范作则,便是有而觉有。若论住内住外之空,就能就所之说;斯乃义涉于释氏,非孔门之教也。既背其本。又违于注。”孔颖达看到了江南易学的空疏之弊,虽然相较于郑玄易学,王弼注更聚焦于人事,但过于虚诞只会导致理论的贫血症。孔氏在疏中对王弼注进行了改造,既改变了王注偏于义理人事,忽视象数的不足,试图沟通天象与人事,同时又着力在王弼理论的系统内部做文章,改变王注过于追求形而上的理论导向。孔氏的努力部分解决了李鼎祚所提出的郑、王两家易学的关注偏执。“自卜商入室亲授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