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治未病理论在温病治疗中运用
治未病理论在温病治疗中运用
关键词 中医治未病 风温 春温 湿温 暑温 治疗应用 医案?
“治未病”理论既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未病先防的超前思想,也有“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的既病防变的早期干预措施。“治未病”不仅指导着“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杂病治疗,更适用于控制某些温热病将传而未传的传变途径,从而防止病情恶化,达到早期治疗,及早康复的目的。现就四则实例,谈谈“治未病”理论在温病治疗中的指导作用。
1 风温
孙某,男,19岁。2008年2月13日初诊。4天前因发热咳嗽而住院治疗,诊断为肺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药初服银翘散,继进麻杏石甘汤加银花、连翘、金荞麦、桑白皮、黄芩等均不效,邀余会诊。刻诊:恶寒早罢,壮热炙手(体温39.2~40.6℃),有汗,热不为汗衰,口渴频饮,咳嗽阵作,咳时且喘,咯痰欠爽,痰黄而稠,胸次痞痛,烦躁不宁,夜不安寐,昨夜一度谵语,发病后大便仅一行,唇干而裂。舌边尖俱红、苔白厚腻而干、舌根部黄腻,脉象滑数。证经五日,风温之疾也。以往之所以清肺无功,乃因邪伏手太阴足阳明之分,法当清下并进,仿吴氏方,宣白承气汤主之。处方:生石膏、金荞麦各30g,净连翘、金银花、桑白皮、青蒿梗、锦纹大黄(后入)、瓜蒌皮、光杏仁(杵碎)、黄郁金、枇杷叶、竹叶各10g,鱼腥草15g。2剂。15日患者父亲来云,服1剂后,大便2次,质先硬后溏,体温降到37.9~38.7℃,及服2剂后,大便仍2次,质溏薄,夹硬块,体温36.5~37.3℃,目前已不喘,但咳嗽未已,少痰,已食糜粥。拟桑菊饮合沙参麦冬汤增损,旋即出院。
按:叶天士云:“春季温暖,风温极多。”今年气温偏高,春行夏令,属“未至而至”,患风温证者较多。风为阳邪,温乃阳热之气,两阳相搏,其热尤甚,津液益耗。且风善行而数变,其传变迅速,入院4天,两度清肺罔效,预示病位不仅在手太阴。刻下壮热持续,躁扰不安,虽未神昏,却也曾经谵语。据证而论,既有顺传入胃之兆,又有“逆传心包”之势。又胃脉上通于心,胃热不得下泄,势必上冒犯心,神昏之变,近在眉睫矣。前此清肺不效,似宜肺胃同治,清下并投,先迈一步,庶几有成。考虑到“阳明为成温之薮”,治宜用下法,足阳明得下,则胃热不上冒于心而神不昏;手阳明得下,则因肺与大肠相为表里,肺热气壅,肃降无权,则腑气不通,邪热无从外出,通腑则大肠之热得以外泄而肺热亦将由此下行,此亦“上病下取”之意,方用宣白承气汤为宜。此方见于《温病条辨#8226;中焦篇》,方用生石膏入肺胃气分,以清上中焦之热,杏仁等宣肺下气,瓜蒌等润肺化痰,共奏宣肺、清肺、润肺之功;大黄苦寒,通腑泻下,导热下行。可见本方具清宣太阴、通泄阳明、釜底抽薪之功,适用于太阴阳明热结之证。本例患者服此方后,大便畅下,肺热由脏入腑外达,未及传变而愈,体现出“治未病”之效用。
2 春温
易某,女,15岁。1982年1月29日初诊。早晨起床后频呼头痛,呕吐,哭闹不已,家长立即送医院治疗。经检查后诊断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收治入院。予磺胺类药物输液及常规降温,自晨至暮未效,邀中医会诊。证见初病头痛,壮热(体温40.2℃),无汗,不恶寒,口渴欲饮水,呕恶痰水,烦躁不安,频掀衣被,小溲黄赤短少,唇干裂。舌赤、苔黑而干,脉洪数。询得今日午前月水适潮。证属春温,刻处火盛阴伤之际,有热入血室之虞。法当清火养阴,凉血透托。处方:川雅连3g,赤芍、白芍、清阿胶(炖化服)、黑元参、粉丹皮、黑山栀、净连翘、金银花、嫩钩藤、淡竹叶各10g,细生地12g,生石膏30g。2剂。6小时服1次,24小时内服完。翌日晚复诊:身热渐退(体温38.3℃),烦躁已除,口中渐和,呕恶亦止,黑苔转润。邪火已降,阴液渐复矣。前方去阿胶,加生甘草3g,续服2剂,每日1剂,药服完体温恢复正常而出院。
按:根据患者发病季节,起病即高热不退,不恶寒,伴烦躁,以及苔脉等伏热内发的特点看来,即可诊断为春温。治则方面,首先要摒除以辛凉解表法为主治疗时病初起的常规,而应运用辨证论治的法则,按照伏气温病来处理。本例患者有两点需要讨论:①舌苔:叶天士《外感温热篇》指出:“舌黑而干者,津枯火炽,急急泻南补北。”因而以仲圣黄连阿胶汤为主方,取黄连泻南方之火,阿胶补北方之水。②病初半日,月经来潮。此刻应慎防热入血室。忆及仲圣曾用刺期门法治热入血室。期门乃肝经募穴,肝为藏血之乡,一旦邪入足厥阴经,将有热极生风,抽搐痉厥等重症出现,从“温邪则热变最速”的特性及从“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的治法着眼,用丹皮、山栀、生地、元参等以清肝、凉血、滋阴,钩藤平肝熄风。再以功擅清热解肌、泻火之石膏,与泻三焦火之连翘、清热解毒之银花配用,不仅能清气分之热,且与丹皮、山栀、生地、元参为伍后,有“透热转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