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潜夫论中之用法浅谈
潜夫论中之用法浅谈
摘要:在《潜夫论》中,之共出现了1727次,在句中可以作动词、代词、助词、连词、衬音助词,从之的语法,本文对其各种用法作一统计和详细的分析,探究之在东汉政论文的使用特征。
关键词:《潜夫论》;古代汉语;定中结构
之在古汉语文献中使用频率很高而且用法比较复杂。它既可以作实词,也可以作虚词。作实词以代词和动词的方式出现,作虚词时以助词、连词、语助词的方式出现。《潜夫论》共十卷,三十六篇,近五万字。语言精练、凝重,兼有《论衡》、《昌言》之长,是当时政论文的代表,也是研究中古初期汉语词汇发展的宝贵资料。本文通过《潜夫论》里出现的之,对其进行语法分析。
一、动词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到:之,出也。像草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尔雅?释诂》:如、适、之、嫁、徂、逝、往也。所以之的本义是往,到…去。在古文献中之用其本义很少见。而在《潜夫论》中仅见三例。如:
1.庶民之愚而衰?之至也{《遏利第三》}
2.诚不欲去之极(《实边第二十四》)
3.虽为所覆载〔四〕,然亦在我何所之可?(《本训第三十二》)
例1中的之不是用的其本义,而是引申义达到,到达的意义。例2和例3是的本义,后面都带有处所宾语,如果是疑问代词作宾语,要放在之的前面。
二、代词
代词之在《潜夫论》中共出现358次,大都在句中作宾语,仅有一例作定语。作宾语的之指代前面出现的人、事、物。
(一)之作普通宾语
1.今世俗之人,自慢其亲而憎人敬之(《贤难第五》)
2. 昔纣好色,九侯闻之。(《潜叹第十》)
3. 是故明王之养民也,忧之劳之,教之诲之。(《浮侈第十三》)
4. 太古之民,淳厚敦朴,上圣抚之。(《劝将第二十一》)
5.人君求贤,下应以鄙,与直不以枉。己不引真,受猥官之。(《思贤第八》)
6. 择能者而书之。(《实贡第十四》)
前四例之前面的动词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劳之中的动词劳是不及物动词,翻译时应该理解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及使之劳。例5和例6中之前面用的不是动词,而是名词。王力在《中国文法学初探》中提到:名词、形容词、内动词在代词前皆变为外动词。官之、书之中的官、书在代词之前变成了及物动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名词活用为动词。非动词性实词后带代词宾语之成为其它实词活用为动词的一个判定标准。这时的之具有表明动词语法性质的标记的作用。
(二)之作双宾语的间接宾语
1.不量其材而授之官。(《思贤第八》)
2. 凡治病者,必先知脉之虚实,气之所结,然后为之方(《述赦第十六》)
3. 一适谓之好德,载适谓之尚贤,三适谓之有功,则加之赏。(《考绩第七》)
在上面三例中,之前的动词都有给予、授给的意义,与之字和其后面的名词构成了双宾语结构。
(三)之用在否定句中作前置宾语
1.岂好贫而弗之忧邪。(《赞学第一》)
2. 乃可以它故而弗之采乎?(《论荣第四》)
3.乃其人弗之能食。(《思贤第八》)
4.自古以来,未之尝有也。(《思贤第八》)
5. 故一朝摩灭而莫之哀也(《忠贵第十》)
6. 世有大难者四,而人莫之能行也。(《交际三十》)
在上面的例子中,代词之用在否定词句中一定要前置,如果谓语之前有助动词,代词之也要位于助动词之前,如例3、4中的能、尝。
(四)之字复指前置宾语
1. 今之论者,多此之反。(《论荣第四》)
2. 惟其任也,〔八〕何卑远之有?(《论荣第四》)
3. 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实贡第十四》)
4. 为务助豪猾而镇贫弱也,何冤之能治?(《爱日第十八》)
这种结构在《潜夫论》共四例。王力认为:名词宾语靠着之的复指,也可以提到动词的前面。杨树达认为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这种说法现在比较通用。
(五)之用作定语
1.之于人徒知彼之可以利我也。(《遏利》)
代词之在句中用作定语在《潜夫论》中仅一例,而这种用法在《诗经》中比较常见,这说明了到了汉代,之的这种用法逐渐的被其他指示代词所取代。
三、助词
(一)、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构成定中结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助词的。
1. 此则火之耀也,非目之光也。(《赞学第一》)
2. 凡为治之大体故明君之法。(《务本第二》)
3. 是故养寿之士,先病服药。(《思贤第八》)
4.术诚明,则虽万里之外,幽冥之内〔六〕,不得不求效。(《明忠第三十一》)
5. 季胜之后有造父,以善御事周穆王(《志氏姓第三十五》)
之的这种用法在《潜夫论》中共出现了837次。其中根据定语和中心语的构成关系又可以细分为表示领属关系和用在时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