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野草在歌唱存在主义解读
野草在歌唱存在主义解读
[摘要]《野草在歌唱》是英国著名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本文运用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指出《野草在歌唱》凸显了存在主义文学特质,从两部分―小说主人公的荒谬处境和自我追寻对该小说进行全新的解读。
[关键词]《野草在歌唱》;存在主义;荒谬的极限处境;自我追寻
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使她一举成名,自此,这部作品便成为评论界关注的焦点。国内外学术界以莱辛的《野草在歌唱》为题的研究论文数量可观,但主要集中在种族歧视政策和殖民主义制度留给人民造成的苦难,或者是从女性主义这一角度来分析玛丽悲剧命运。但是,鉴于这部小说所揭示的关于自我和生存的问题,笔者认为,《野草在歌唱》体现了存在主义的一些文学特质,即人,存在,自由,处境,选择。
20世纪西方世界的精神危机早就了文学创作的内转和表现,“上帝已死”呐喊表达了人们精神的无所依傍。把个体的人,人的存在状态放在第一位的存在主义成为当时主要的思想潮流之一。海德格尔和萨特为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存在主义的主要观点是:存在先于本质,人是被“抛”入世的,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但人又是可以自由选择的,人可以超越荒诞的社会,进行自由选择,从而创造自己的本质。《野草在歌唱》的主人公玛丽一出生就受到父母痛苦生活阴影的影响,她从小就想逃离家庭,为了改变现状和追寻真正的自我,玛丽做出了一系列的选择:通过努力成为了一名办公室文员,与迪克结婚,绝望的出逃,与黑人摩西的暧昧以及最后选择被摩西杀害,这些都体现了存在主义的特征。因此,本文尝试采用存在主义理论,从主人公所处的荒谬的极限处境与自我追寻两部分对这部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
一、荒谬的极限处境
海德格尔首次提出存在主义这一概念,关于“人是如何存在”这一问题,海德格尔指出,作为“存在”的人,由于处在一个无法理解的世界,面对的是“虚无”,孤独和烦恼。萨特也认为,由于处在一个“主观性”林立的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必然发生矛盾与冲突,常常遇到障碍、限制和不幸,“个人往往是荒谬处境中的一个痛苦的孤独者。”
《野草在歌唱》中玛丽处在一个荒诞的世界里,首先,她是一个异化者和孤独者。玛丽与父亲是一种扭曲的不正常的关系,父亲是一个酒鬼,自小她便是母亲的心腹和哭诉的对象,她同情母亲,憎恨父亲;长大后,她在城里谋到了一份文员的职位,母亲死后,她与父亲几乎不再有任何形式的联系,丢开父亲,她甚至觉得倒是为母亲生前的痛苦报了仇。至于后来父亲的死,切断了她最后一根记忆的纽带,她觉着自由自在了。但玛丽自在的单身生活生活仅仅持续到她三十岁,玛丽一次偶然听到朋友在背后对自己窃窃私语,惊愕无比,随便找了一个男人,匆匆嫁掉了自己。但婚后生活并不如意,丈夫迪克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场主,由于迪克能力不足,农场经营惨淡,家中一贫如洗,玛丽精神上无所寄托。玛丽对迪克的态度基本上也是轻蔑,她对他毫不关心,简直把他看得无足轻重。而迪克也开始意识到他们的婚姻完全是个错误,彼此之间缺乏真正的了解,可是他已经习惯了任何婚姻生活中都常有的那种双重寂寞。玛丽明白,“嫁给像迪克这样的男人,迟早总会懂得自己只能做两种选择:或者是白白地气愤,白白地反抗,最后把自己弄得发疯并且粉身碎骨;或者是努力克制自己,任劳任怨,含辛茹苦”。然而非洲炽热难耐的天气,沉闷空虚的日子,以及渺茫的未来终于使玛丽内心崩溃开来。?\仆摩西的出现,唤醒了玛丽内心深处对男性的渴望,但是玛丽根深蒂固的种族分离思想又使玛丽不能完全接受摩西,从而又使她陷入更深的绝望之中。信念的全方位坍塌后,玛丽选择了死亡。
从以上可以看出,主人公玛丽所处的荒谬的极限处境完全符合存在主义的客体观:“世界荒谬,人生痛苦。”
二、自我追寻
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则。萨特指出,“人首先是存在,遭遇自身,在世间涌现,而后才定义自身。假如说人,在存在主义者看来是不能予以定义的话,这是因为人之初,是空无所有;只是后来人要变成某种东西,于是人就按照自己的意志而造成他自己”。对于萨特自由选择的三个观点也是环环相扣一脉相承的。萨特肯定人有绝对的自由,但自由又是人必须进行的选择。其次,人的自由并不是某种抽象的概念或者是感觉,而是人的一种具体行动。最后,人的选择虽然是自由的,但人又必须对自己的选择负责。萨特认为,人生是痛苦的,人生来是受苦难的,虽然人毕其一生都在追寻理性的生存基础,但却一无所获。在这个没有统一原则的混乱的世界上,人是异化的,人生是虚无的。但即使在这个没有意义的世界里,人依然是自由的,人有自己的意志,有主体性,人能够选择自己的命运,即便是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
对玛丽而言,面对荒谬的世界,她用自己的具体行动作出了种种选择。
遭遇贫穷,玛丽积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