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社会信用状况文化解析
中国社会信用状况的文化解析
【摘要】:我国是世界历史上罕见的有几千年文字记载的文明古国,民族文化发育得相当早,自从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物物交换,借贷活动也即信用活动就开始了,以后,虽然伴随着货币的投入使用,这种信用活动的实质一直没有改变,到了今天,虽然信用的实质没有任何改变,但是在五花八门的信用形式背后,隐藏着民族文化中深层次的东西,也正是在这种民族文化的作用下,中国社会的信用状况呈现着自己的独特性,文章的写作目的就在于揭示这种独特性的文化因素。
【关键词】:信用; 文化; 市场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08(2008)0410081-02
1. 引言
信用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它的历史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一样源远流长。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信用活动的产生也较早。从西周时期到新中国建立前,信用一直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者,期间有繁荣,也有衰落。改革开放后,国内的信用规模不断扩张,信用活动开始渗透到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时,信用风险也在不断累积,对企业乃至国家经济发展形成潜在危险。文章试图从文化的角度阐释这一现实社会现象。
2. 不同学科信用的具体含义
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信用是借贷活动的总称,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信用是调节社会资源再分配的媒介。
从金融学的角度来看,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信用中心和媒介,以强大的资本金做后盾,筹集了数十倍于自身资本的庞大资金,然后在广泛采集顾客信用信息,严格信用管理的基础上,将资金分散借贷给不同的客户。
从法学的角度来看,信用是借贷双方的一种延期支付的契约或承诺。
3. 文章的观点
以上各种观点,由于专业领域的限制,不能以文化的视角来阐释信用现象,进而不能客观地分析中国人信用状况的演化逻辑。我们认为,为了清晰认识中国社会的信用状况,应该从历史文化和民族心态的角度出发,把信用分为民间信用和现代信用两部分来考察。
3.1 民族文化对中国民间信用状况的影响
民间信用是一种最古老的信用形式,也可简称民间借贷。它是分散在社会个体之间自发形成的借贷行为,我国现阶段的民间信用是一种非官方、非法律承认的信用往来形式。民间信用的本质是信任关系,从属于道德约束的范畴。
中华民族文化的系统化工程是在孔子手里完成的,在他那里,信用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以下是他和他的学生子贡的一段对话: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民无信不立,实际上,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根基就立在一个信字上,历史上无数次朝代更替充分证明了这一道理,即统治者要想取得农民的支持,第一件事就是要取信于民,怎样取信于民呢?事实上,古代社会的农民最渴望得到的是土地,因为他们太贫穷,时时在饥寒交迫的死亡线上挣扎,只有真正拥有了土地,才能使他们的生存有最基本的保证,可是土地集中在少数地主的手里,在这种以租佃制为基础的人身依附关系下,只要统治者实行轻赋税、薄徭役的政策,就会得到农民的响应和支持。
我们再回到孔子时代,把视角延伸到春秋战国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在那个时候,国与国、人与人之间处在一种普遍的信用缺失状态,国与国之间互相攻伐和掠夺,生命被视同儿戏。频繁的战争使得社会存在的物质基础不断地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也使得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社会信用体系不断地受到冲击,春秋无义战是对当时战争的客观评价,而兵不厌诈的战略战术加剧了战争对社会信用体系的瓦解。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孔子才把信用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把它作为立国之基、执政之魂。圣人用心何其良苦,他忧的是天下苍生,忧的是为万世太平,然而,现实与理想往往背道而驰,中华民族处在春秋战国这个干戈扰攘的历史时代,惨痛的经历已经深深地烙在每个人的文化基因里,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人们不再把生命当回事,大家都偏爱走极端。人人都不值得信任,只有建立在血缘关系、等级制度之上的信用关系才能得到暂时的维系,即便这种信用关系也不是稳固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即是对这一信用关系的形象注解,下只有对上绝对的信任和服从,上对下却可以为所欲为。
具体到民间信用,由于其本质是信任关系,并且从属于道德约束的范畴,所以按照以上所述的历史文化的逻辑,当我们从极度贫穷中走出来的时候,我们进入了一个相对于以往任何时代都好的时代,我们摆脱了饥寒交迫的生存状态,进入温饱阶段,可是欲壑难填,人们为了争利不惜尔虞我诈,互相欺骗,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民族心态中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观念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