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两汉时期欧洲人中国印象及其成因探析
两汉时期欧洲人的中国印象及其成因探析
摘 要:两汉时期,由于受到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社会分工和科学技术条件所导致的有限而间接的交往状况影响,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仅是基于对丝绸的迷恋与利益驱动凝结而成的乌托邦意向。全面考察中西方通过“丝绸之路”进行交往的初始阶段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我们立足当前重新评价和认识中西交往历史,全面实施“一带一路”新开放战略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两汉时期;欧洲人的中国印象;马克思交往理论
中图分类号:K1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3-0102-02
人类历史的发展是在其本质力量不断增强的基础上,不断扩展生存与交往空间,突破自然和社会的局限性,从狭隘的民族历史和地域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过程。两汉以前,由于复杂的历史原因,欧洲人对中国乃至亚洲的认识仅限于一个模糊的地理概念。对东方频繁的战争与商业活动使中国的丝绸在这一时期大量输入欧洲并逐渐超出奢侈品的范畴。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加强了欧洲与中国的经济贸易往来,更增进了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重新研究和评价古代中西交流的历史,尤其是其初始阶段的特点及其成因,对于我国“一带一路”新开放战略的全面推进,增强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两汉时期欧洲人的中国印象
两汉时期,许多欧洲学者在其著作中反映了当时欧洲人的中国形象,他们主要就中国的地理位置、中国人的身心特征与生活方式以及丝绸制作工艺等问题展开探讨。
1.地理定位
古罗马地理学家斯特拉波在《希腊地理小丛书》中指出,“印度的地势呈菱形,其北端是高加索山脉,从亚洲一直延伸到它最东方的边缘,这一山脉把北部的塞种人、斯基泰人和赛里斯人同南部的印度人分割开了。”[1]6梅拉认为:“从东方出发,人们在亚洲所遇到的第一批人就是印度民族、赛里斯人和斯基泰人。赛里斯人住在临近东海岸的中心,而印度人和斯基泰人却栖身于边缘地带。”[1]8可以说,他们的记述皆取材于商人和旅行家的道听途说,最终使他们形成了中国位于印度以北临海的东方地区的猜想。
值得注意的是,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厄立特里亚海航行记》中记载:“赛里斯地区恰好位于小熊星座下面,而且据说它是蓬特(Pont)和里海对岸毗邻地区(即东方),在里海一侧便是莫蒂斯低洼地(Palus Maeotis),里海海水由这里注入了大洋。”[1]18据亚洲地理可以判定,该书是将中国定位在中亚及新疆地区。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判误与修正的过程。托勒密依据希腊商人、地理学家马利努斯的见闻录对“赛里斯国”两条主要河流的流向及发源地作了大致描述,许多西方学者倾向于该时期欧洲人所谓的“赛里斯国”即是中国西南青藏地区的观点[2]65。
2.中国人的身心特征与生活方式
两汉时期罗马人的许多文献热衷于探讨中国人的外貌、寿命、精神气质和社会生活状况。奥维德在《恋情》中将“赛里斯人”描述为头发纤细、皮肤黝黑的族群,普林尼则记述道:“他们的身材超过了一般常人,长着红头发,蓝眼睛,声音粗犷,不轻易与外来人交谈。”[1]12张绪山通过史地相佐法对以上著述提及的民族进行了探讨并最后指出,两汉时期欧洲人笔下的“赛里斯人”实为当时的西域人[3]111-114。斯特拉波和卢西安则分别夸张地谈到了“赛里斯人”的寿命,前者认为其寿命可超过二百岁,后者详细分析了诸如气候、土质、养生、饮用生水等因素对“赛里斯人”长寿的影响;普林尼认为赛里斯人封闭保守、不善言谈、买卖公平,“赛里斯人本来是文质彬彬的,但在这件事情上却显得野蛮。他们不与别人交往,坐等贸易找上门来成交。” [1]10在社会社会生活方面,塞里斯国法律严酷,禁止杀生、通奸,塞里斯人向周边大量出口服装、皮货和生铁[1]13。
3.丝绸制作工艺
斯特拉波认为丝线是生长在“塞里斯国”内某种树枝上的羊毛,丝绸是利用这种羊毛纺织而成。普林尼在《自然史》一书中提及“赛里斯人”通过喷水方式从树上采集丝线进而纺织的大致过程。可见,当时许多欧洲人普遍认为丝绸是生长在某种神秘的树木枝叶上类似羊毛或绒毛的材料由中国人采摘后以特别的工艺纺织而成的物品。而历史学家包撒尼雅斯否定了众人关于丝线为“塞里斯人”采摘于树木枝叶的荒唐看法,并进而指出,丝线是由其国内一种名为“赛儿”的类似蜘蛛的小虫身上得来[4]168。与前人相比,他的观点已经接近桑蚕业实际,基本说明了丝线的来源,但他对蚕虫生命周期、结茧和缫丝却不甚了解。但从某种意义上讲,他的认识的确是一个重大转折,为以后蚕种流入西方提供了重要线索。
二、两汉时期欧洲人中国印象的成因
总体而言,两汉时期欧洲人对中国的模糊而神秘的认识受到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社会分工和科学技术条件所导致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