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民居价值
中国古民居的价值
摘 要:近年来,中国房地产业在经历了欧美风格的狂潮后,开始向传统民居风格的价值回归,这既是房地产市场竞争加剧的必然后果,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塑造民族风格成为了当代房地产人士的一个历史任务,因而探讨传统民居风格的价值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从中国古民居的构造特征、规划布局、建筑思想、建筑文化内涵等方面来探讨中国传统民居所蕴涵的巨大价值。
关键词:价值回归;传统民居;民族风格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3-0258-03
引言
传统民居是我们民族五千年灿烂历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千千万万遗留下来的古建筑有着数不清的故事,告知世人中华民族曾经的辉煌和强盛,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建筑思想和建筑文化。
一、古民居价值回归的社会背景
面对着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开发商不得不想方设法另辟途径,通过改变户型、加强售后服务、改善物业管理,特别是快速采用人们喜爱的建筑风格等竞争手段来占据市场的一席之地。房地产市场犹如是一个流行乐坛,各种概念、风格的民居随之接踵流行。这使得我们的房地产市场存在着很严重的“复制”现象,房地产企业难以找到一个能比较长期拥有的“专利产品”。在短短十余年间,各式各样的欧美风格就吹遍了整个华夏大地,在这种市场压力下,开发商不得不去探索新的风格,古风格民居就成为了其中一个目标。
经历十余年激烈竞争,中国已经产生了一批房地产业的巨头,一些实力雄厚企业成为了吹响“中国风”号角的先锋。这次潮流与以往各种欧美风格有一个显著不同的地方就是以前谁也没有尝试过的经验,而且是对古民居风格的继承和发扬,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去挖掘、去发现、去创新。这种新实践也就注定了领导这次潮流的一定是房地产业的佼佼者。可以说正是由于有一大批拥有创新精神和历史责任感的开发商,才有“中国风”的流行。因为她们是推动这次潮流的坚实的技术、经济基础。
被市场逼出来的古风格民居似乎的确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好像也只是开发商为了应付市场竞争而流行起来的。其中也就不免有些古风格民居只是照搬古民居符号来敷衍消费者而已,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认为这只是一股潮流而不会形成气候的原因。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市场上也的确有一批能发扬传统文化的优秀古民居风格产品,她们一经上市便受到了消费者的高度好评。
二、古建筑的建筑特征
木结构和大屋顶是中国古建筑的两大特色。木结构是承重结构,构件间通过榫卯连接的,这种连接方法抗震性较西方石材更优越,而且墙不直接承重,故有“墙倒屋不塌”的美称。其中,叠梁式木结构和穿斗式木结构可以说是现代框架结构的雏形以及中国古建筑特有的斗拱构架,受力合理,而且还能充分利用木材的力学性能。古建筑的屋顶形式多样,其中最常见的是庑殿式和重檐歇山式,而且构造巧妙、美观实用。飞檐翘角、弧形屋面、宝顶鸱吻等等建筑符号使得原本庞大笨重的屋顶变得轻巧、飘逸,并且利于排水采光。
木结构、大屋顶同风火墙、脊饰、廊柱、月梁、雀替(南方叫牛腿)、美人靠等中国传统民居符号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建筑的美学特征和高超的建筑艺术。古建筑风格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这些建筑构件的精妙绝伦,还有许多值得继承和发扬的建筑思想和文化传统。
由于古民居精益求精的建筑特征限制了其在现代民居中的应用,使得古民居风格的建筑多体现在高端地产中,中低端地产由于造价等原因仍然以简约主义的现代建筑风格为主。要使得古民居风格得到推广,最重要的是在经济上得到人们的承认,所以,借鉴工业化的发展成果,实现建筑部件的工业化和模块化,变古民居的人工雕刻为工业化生产,从而极大地降低建造成本,在大众可以承受的经济能力内拥有古民居风格建筑所带来的品味和欣赏,才有可能实现古民居风格建筑的普遍推广。
三、古建筑建筑符号的来源
传统民居的布局多采用中轴线的方式,几间几进逐次展开,层次性非常鲜明;或依山傍水,层层叠砌。就传统民居布局来看,古建筑的导向性非常强,前堂后院、庑廊亭阁,布置很明了,而且布局充分考虑了当时的实际社会价值观与人居习俗,比如古建筑中的“左祖右社”的布局思想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虽然我们现在已经抛弃了那种思想,但这也告诉我们布局必须在充分考虑具体自然环境的同时,还要考虑人们的习俗爱好、社交礼仪。现代建筑很多情况下只是为消费者提供了一个居住的壳,其功能远远不如古建筑丰富。另外中国古建筑的布局不同于西方,西方传统民居思想是为了体现建筑物的立体和建筑物本身的个性,而中国古建筑思想却是重点去体现建筑物的整体美感和意境,追求“步移景异”的效果,讲究诗情画意、形神兼备。
传统民居决不推崇矫揉造作之风,而是根据地区气候环境和建造实地情况,因地制宜,将民族文化和风格与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