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字体设计创意历史文化背景.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西字体设计创意历史文化背景

中西字体设计创意的历史文化背景   在现代视觉传达设计中,字体设计是极其重要的组成元素,它的形态优劣直接影响并制约着设计的水平,故各国的设计家都非常注重。在字体设计中,创意又是十分关键的一环,甚至可以说它决定了字体设计的成败。由于观念、文化、生活方式不同,中西字体在创意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一、中西文字起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文化背景      中西字体的起源时间差异并不大,基本是在同一起跑线上。从目前的出土文物考证,上古时代出现的最早汉字形体是由图形演进而来的象形文字。郭沫若认为公元前4000年西安半坡仰韶文化中“彩陶上的那些刻划符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见《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仰韶文化彩陶上的刻划符号线条刻化随意,稚气而自然,线条的对称、轻重、斜正、起刀、收刀均有变化,与后来的象形文字在艺术感觉上一脉相承。   有据可查的真正构成文字条件的是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形成的初步定型文字――甲骨文。甲骨文是一种图形化的文字,已经具有汉字点画结构的均衡、对称、稳定等规律特点,体现了人类追求均衡对称、和谐稳定的天性。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带有象形痕迹的文字,这些文字由长短、宽窄、疏密不同变化着的笔画组成,充分体现了汉字的创意。   与中国甲骨文处在同一个时期的西方文字,是由古代苏美尔人发明的一种独特的文字体系――楔形文字,这种最初的文字外观是一些平面图画,显然,它也是起源于图画式象形文字,并同汉字一样经历了从符号到文字的发展过程,对西亚许多民族语言文字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腓尼基人创制出的字母就含有楔形文字的因素。由于楔形文字极为复杂,到公元1世纪,就完全消亡了。   无论是东西方,古人用于记录事物的方式都是刻划图形,而且它们最初的文字形式一甲骨文和楔形文也惊人的相似。只是演变过程中汉字把象形集中到―个字上,而西文字体由象形抽象到更简单的符号,并用几个符号的组合去表达我们所说的一个“字”,经过几千年的演化发展,最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字体系。      二、中西文字发展过程中的书写工具和载体      古人在创造文字伊始,用尖硬的石器、兽骨和树枝在石壁、平地、树皮上进行刻划,这些就成了最早的书写工具和载体。汉字在实际书写过程中,追求“简、明、快”,导致了形体的演变。同时,使用频率、社会化程度以及书写材料、工具等的改变也是汉字形体演变的重要原因。   在“刻”字阶段,甲骨文以刀为书写工具、以龟甲兽骨为载体材料,字的形体结构与握刀的手用力难易有关;殷商时期的钟鼎文是模具制作,铭刻或浇铸在钟鼎等青铜器上,笔划粗壮丰满,字形接近长圆,渐趋整齐;大篆的代表字样为刻在石鼓上面的“石鼓文”,用凿刻的方法,在石头表面点击而成,笔划粗细均匀一致,大小接近方形,形体相对统一;小篆以著名的泰山刻石为代表,把石头作为书写材料,直到西汉时,石刻一般都以自然形态的石头为对象,到东汉立碑刻石成为一种风气,字体也由篆书演变为隶书。   当契刻文字退出历史舞台后,毛笔的发展使得文字的图画性向着方正、平直化、抽象化转变,并初步形成了构成汉字基本笔划特点及方块字形的外形特征。宋代发明印刷术以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出现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一宋体,至明代被广泛采用。雕版刻工在摹写唐代楷书的过程中,巧妙、合理地将中国书法楷书的本质特征用刻刀及传统印刷术的形式反映出来,开启了汉字规范化、程式化的先河。   当中国以及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东亚国家使用毛笔的时候,聪明的古埃及人曾将芦苇杆削尖当笔使用,并用可以画出黑色痕迹的木炭棒将自己的象形文字记录下来。公元1到2世纪,产生了刻在凯旋门、胜利柱等建筑上的端正典雅、匀称美观的罗马大写体。当时的人们也在羊皮纸和莎草纸上书写文字。欧洲出现造纸术后,人们发现鸟儿翅尾的长羽质地较硬,适合手握,中空的羽杆刚好可以蘸取墨水,经过加工,书写起来相当方便。羽毛笔的诞生大大加快了书写的速度。英文单词“钢笔”――“pen”就是直接从拉丁文的“pen”借用过来的,而拉丁文的“pen”意为羽毛。英文单词“铅笔”――“pencil”来自古罗马语“Pencinus”,也有拉丁文“羽毛”的影子。14世纪,带有宗教神秘色彩的哥特字体出现并沿用至16世纪。15世纪中叶,铅活字印刷术将原来一些连写的字母被印刷活字解开,对拉丁字母形体的风格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涌现出众多优美易读的字体和实用字体。   在比较中我们不难看出,不同性能的书写工具和材料使得中西文字具有各自不同的艺术效果,同时文字随着书写工具的发展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汉字从用契刀雕刻象形图画、线条符号走向适应毛笔书写的书法,发展到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拉丁字母的书写工具也由在土块上书写的木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