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年看中国结.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中国年看中国结   近年来,中国结悄然成为了中国“年俗”新景。在中国内地,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春晚舞台上的中国结布景,习惯了商店里与灯笼并挂的“年年有鱼”结,习惯了在过年时换上一套带“纽扣结”的唐装。小商品市场、商场、购物广场甚至淘宝商铺里,中国结的销售大大促进了假日经济,这些无疑是中国结年俗的最好见证。在台湾,2010年12月25日,无线电视翡翠台《文化新领域》播放了名为“共赏绳艺”的中国结专题节目;在海外,中国结与对联、红灯笼一起,成为了纽约等地商家吸引中国消费者的必备年货。媒体、消费者和商家的共同推崇,使中国结成为了过年的流行传统元素。然而,中国结作为新年俗,其实是当代的事情。它何以成为新年俗?让我们从络子的故事说起。   一   中国最早的绳结,起源于上古“结绳记事”的需要。后来,随着中国玉石文化的风靡,柔软的绳结编织成为了系在玉佩、石印上的装饰,古人取其材质、用途,称之为“络”,俗称“络子”或“绦子”,制作过程则称之为“打络子”或“结络子”。随着人们审美的不断进步,络子发展出玉佩、香包、腰饰盘花、纽扣、扇坠、发饰,甚至轿子、窗帘、彩灯、烟袋、乐器、木剑的配件等丰富多样的装饰品。因其飘逸,蕴蓄、秀雅、绰约而成为中国古典服饰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常常和其所坠的玉石珠宝一起,被古人以浪漫的笔墨描绘进了文学作品。与此同时,络子因其细巧、美观而深受闺阁的喜爱,和刺绣一起,成为妇女比巧的凭借。据清朝的《宫女谈往录》记载,打络子已成为宫女们打发时间、竞技的一个必备技能,甚至有宫女因能够打出形似蝙蝠的络子而博得老太后的宠爱。因络子不但让人联想到绰约风姿,还凝结了女性的慧心与巧手,它自然也成为传递情谊的最佳媒介。南朝梁武帝即有“腰中双绮带,梦为同心结”的名句,而孟郊的《结爱》更是完整地描写了一位编结妇女的心理,她把所有的牵挂与机巧都编织进了络子:   心心复心心,结爱务在深。   一度欲离别,千回结衣襟。   结妾独守志,结君早归意。   始知结衣裳,不知结心肠。   坐结行亦结,结尽百年月。   然而,翻阅历代年俗记录,我们并没有发现络子的记载。那么,络子是什么时候成为中国结的呢?   二   最早将络子改称中国结的是台湾人陈夏生。上个世纪70年代末,陈在台北故宫古物中发现历史的络子文化,深感古代文化不可埋没,她通过研究,整理出13种基本结。1980年,陈夏生与台湾《汉声》杂志社合作编辑了现代首部结艺书籍,并与编辑慎重商讨决定,将各种不同的结式统称为中国结。陈夏生不满足于仅仅继承民族遗产,还利用战国铜器上的云纹、汉代画像石上的鸟纹、玉器上的装饰、敦煌壁画中的飞天等造型,设计出新的结艺,不断给古老的结艺文化注入新的活力。自此之后,中国结很快风靡台湾,不仅中国结所用的绳、流苏材质与品牌不断丰富,而且中国结技艺渐渐被主流文教体系所推崇,台北的一些学校专门开设中国结课程并聘请专家前来讲解,后来甚至发展出中国结结艺考级制度,并涌现出杨朝宗等多位中国结结艺大师。1986年,余光中创作的一首诗《中国结》及随后出版的同名诗集,更是将中国结背后的文化推向了更多华人的视野。在80年代中后期,在孙丽云等企业家的推动下,中国结走进了小商品市场,喜庆、典雅的形态迅速吸引了广大消费者的关注。   也就是在80年代,中国结由台湾传回了中国大陆。据《人民日报》报道,1989年3月29日,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李先念在会见台湾星云法师时,台方向李先念主席赠送了刻有“吉祥如意”字样的玉制中国结。1996年元旦,《人民日报》报道了一则关于中国结的简短新闻,称“我国著名的‘中国结’艺人曹禾姝在繁华的南京夫子庙东方民间艺术馆为游客表演技艺。她将各种纱线打结编织出花卉、小动物、灯彩等工艺品”。如此看来,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结已经渐渐成为新年俗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中国结的概念源自上个世纪80年代的台湾,是基于传统的“络子文化”重建起来的新艺术。从那以后,从民间到官方、由台湾到大陆,“绳”结渐渐变成了“情”结,由私人装饰品变成了族群纽带和文化象征,大大地丰富了内涵,并融入了以年俗为代表的新民俗。它看似是众多偶然事件的集合,却暗合了中华民族文化建构的客观趋势。因为与原来的“络”相比,“结”字更强调群体聚合性,从而能在“络”原有的吉祥、如意、情谊等个人意义基础上,增加集体的象征与隐喻,进而与“中国”这一晚近的历史概念紧密关联,创造成了中国结这一新名词及其背后的文化、民俗。   换言之,中国结及随后的中国结年俗是在当代“被发明”的传统。而其后被赋予的意义及扮演的角色也是高度象征化的,它被灌输了中华民族的众多精神品质和文化内涵,如爱国精神、悠久历史等。   三   当古老的络子技艺被冠以中国结的新名称后,中国结因其丰富的阐释可能、传递情感的功能、

文档评论(0)

小马过河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