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铁道游击队》的翻拍看抗战题材电影的现代化
2015年暑期,中国电影市场在《捉妖记》《大圣归来》《煎饼侠》三部重量级票房电影的带动下创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新纪录,2015年全年中国电影总票房再创新高似乎没有悬念。但面对着超过300亿的电影市场,主旋律电影的份额一直是一个不能回避却又难以直面的问题。作为抗战胜利70周年的献礼片,《百团大战》的票房和排片被一次次拿来探讨,人们质疑着如果仅仅依靠市场,以抗战电影为代表的主旋律电影究竟能有怎样的票房表现,中国电影抗战电影是否能够再现当年《铁道游击队》《地雷战》《地道战》的辉煌?
在去年徐克执导的《智取威虎山》创造了8.83亿元票房之后,主旋律电影的现代化翻拍似乎被打通了一条路径,现代化的拍摄手法,类型化的包装,加上明星的加盟,这种凝聚了50后们集体记忆的主旋律题材似乎成就了一种新的全家观影模式。《智取威虎山》的重新上映,让平日里从未踏进电影院的50后重启了文革时期的集体观影记忆,也让红色经典成为一种全新的电影IP素材被疯抢。之所以拿出《铁道游击队》的翻拍作为抗战题材现代化的探讨,是因为《铁道游击队》是我国抗战题材影片中的经典之一,影片不仅描绘了抗战期间一支活跃在铁路线上的游击队的传奇经历,还塑造出了“刘洪”“李正”“芳林嫂”等深入人心的荧幕形象,1956年公映后,片中的音乐“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传唱至今,男女老少都耳熟能详;而且《铁道游击队》的现代各个版本的翻拍已经列入了各大影视制片公司的拍摄计划:目前为止,《铁道游击队》已经传出将有三个版本的翻拍。一是制作出电影老版本的上海电影制片厂,另两个是收到原小说改编授权的电影制片公司。可以预见的未来,成龙等一众中国明星将会“爬上飞快的火车像跨上奔腾的骏马”在枣庄平原地区与小林队长斗智斗勇,协同着邦女郎一般的芳林嫂,谱写一曲现代化的抗战悲歌。
《铁道游击队》之所以这么倍受青睐,除了本身的IP吸引力之外,更多的是其故事本身带来的技术可行性。今天的电影拍摄技术相较于五六十年代抗日电影鼎盛时期已经完全不可同日而语。铁道游击队的主体故事发生在火车上,而当年对于火车的特技表现是十分有限的。相较于《智取威虎山》等其他红色经典,《铁道游击队》中仅“铁道”两字就带来了无限的技术扩充空间,成龙的动作表现,《速度与激情》的导演林诣彬的火车场景拍摄能力,使他们都成为了这一题材的热门链接。“现代化”“高科技”的各种手段使得我们几乎可以相信,《铁道游击队》的现代版翻拍一定是一场好莱坞式的视听盛宴。一个在党的领导下的铁道游击队,为了转移日军扫荡对于正面战场的压力,为了抢夺日方的战略物质支援敌后抗战,上演了一出铁道上的速度与激情。也许投资方正是看上了这种故事表达的可能性,才对《铁道游击队》如此趋之若鹜。而《地雷战》《地道战》也是因为其本身属于戏剧性冲突感极佳的战争类型片,加上符合现代观众审美的商业元素和电脑特技,势必会吸引大批年轻观众的注意力,同时也能引发中年观众缅怀青春,带动票房从而同样属于即将被翻拍的热门IP。
无论是速度与激情还是铁道奇侠,这种好莱坞化的《铁道游击队》必然可以凭借其现代化的拍摄手法吸引青年观众,其耳熟能详的故事也应该能够让50后重温历史。依靠这种现代化改编确实可以将已经陷入沉寂的抗战题材重新纳入观众视野,但这种现代翻拍真的是抗战电影以及其他所有主旋律电影的出路之所在么?
毫无疑问,主旋律电影应该提升其电影拍摄手法,因为电影本身是一门光影的艺术,如果只有主旋律的政治诉求而缺乏艺术想象,那无论有多少的红头文件,多少的爱国情操也无法换来票房的真金白银。而对于战争片来说,尤其二战电影而言,真正能够以新时代的视角进行解读,能够从世界观上给出全新的视角,配合现代化的拍摄手法,才是中国抗战类电影的求生之道。
中国抗战电影曾经不是没有过辉煌,《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以及五六十年代的《地雷战》《地道战》《平原游击队》,乃至80年代的《红高粱》,受这些电影所影响的一代观众直接造就了当代电视荧屏上的抗日神剧的火爆。抗战题材似乎就是属于50年代的,我们的父母辈在胜利70周年大阅兵的电视机前热泪盈眶,他们忍受着各种抗日神剧依然不改初衷。但正是因为观众的惯性思维,当下的抗战题材影视似乎已经跟精品力作绝缘,并索性下定决心抛弃青年观众了。
不可否认,视觉化的奇观确实能够在吸引年轻观众上扳回一城,但战争片未必能直接跟商业片画上等号。《兄弟连》《拯救大兵瑞恩》都是战争片,《辛德勒名单》《兵临城下》《珍珠港》也是战争片,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战争片里,有生死之情,有舍命搏杀,有令人动容的残酷,也有感人至深的爱情。但当我们提起这些电影时,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场面有多么宏大,特技有多么炫目,明显阵容有多么耀眼而感动。我们从这些电影里看到战争的残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