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佛兰德斯狗在日本影响论日本文化中物哀底色
从《佛兰德斯的狗》在日本的影响论日本文化中的“物哀”底色
摘要:1872年诞生于西方世界的充满悲伤意味的小说《佛兰德斯的狗》传播到日本之后,在日本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喜爱,而且这种热情一直延续至今。这一看似奇怪的文化现象背后所体现出来的是日本民族所固有的“物哀”审美倾向。日本人偏爱“物哀”的审美心理正是这部小说能够俘获其“芳心”的关键所在,“物哀”审美意识是日本民族文化中一抹独特而又艳丽的色彩,它的形成也有着复杂的文化演变过程和深刻的历史根源。
关键词:《佛兰德斯的狗》 奥维达 物哀 审美意识 日本文学 日本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N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1
一、《佛兰德斯的狗》在日本的传播与影响
《佛兰德斯的狗》[1]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女作家奥维达(1839―1908)于1872年创作的作品,1871年奥维达从英国来到佛兰德斯的安特卫普参观,为佛兰德斯画家鲁斯本所震撼,于是便诞生了这个在西方世界脍炙人口的经典故事。
这部小说主要讲述了少年尼洛与老佛拉芒狗帕德拉齐之间的纯真友谊,以及他们相依为命、终被冻死的悲惨经历。这部小说已经诞生了一百四十一年之久,虽然它在西方世界已经广为流传,甚至还曾在美国被四次拍成了电影,但是他在中国的影响力却远不可与之相比,奥维达相比于同时代的弥尔顿、斯宾塞、托马斯?莫尔以及约翰?班扬等人,在中国人的眼中也更为陌生。然而在与中国同为东方国家的日本,却出现了相反的情况,这部小说在日本得到了极大的喜爱和重视。1975年,日本动画公司就曾将这部作品改编成了五十二集电视动画剧“フラソダスの犬”,可以说当时这部动画连续剧已然成为了日本小朋友心中的最爱。22年后,日本人对这部小说的热情依然没有衰减,1997年,在黑田昌郎导演的执导下,这部作品又被改编成了时长104分钟的同名动画电影,于同年3月15日在日本公映。由此可见,日本人对这部小说的钟爱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过了作品原属的西方世界。纵然这里有日本崇尚“脱亚入欧”的心理倾向的影响,但更主要的原因还是这部作品悲凉惨淡的结局恰巧契合了日本民族文化中的“物哀”审美意识。
二、“物哀”在日本民族文化中的体现
文学不能全权代表文化,但它是文化中极具分量的组成部分,日本文学是日本民族文化和审美意识的折射,而其中“物哀”美学观堪称日本文学的精髓,它在整个日本文学中无处不在。例如日本古代文学作品《万叶集》第3724首和歌「道の?手」就是在咏叹夫妻的离别之愁,全诗如下:
君が行く 道の?手を ?り?ね
?き?ぼさむ 天の火もがも
这首诗意为:把你要走的长路叠在手中,用天火将它付诸灰烬,真希望有那样的天火。[2]这首描写离愁别绪的诗想象独特,字里行间难掩作者细腻的哀愁之情。又如《源氏物语》中的名篇《桐壶》,其讲述了一个身份不是特别高贵但受到天皇专宠的女子,在其他争宠的妃子们的嫉妒和排挤之下最终香消玉殒的樱凄故事,虽篇幅不长,但是却满纸的悲凉。日本古代文学中的一些其他作品,如《土佐日记》《紫式部日记》等虽“物哀”之色不及前面二者那么浓重,但是也都不同程度的充裕着哀婉感伤的情愫。
在日本近现代文学中,展现“物哀”之美的文学作品更是恒河沙数,比如堀辰雄的《起风了》,整部小说以登峰造极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讲述了“我”与节子之间充满无奈、荒凉和忧伤的爱情故事,作者在小说的结尾处描写了一片萧瑟之景:“我有时能听见小木屋的后面传来轻微的声响,恐怕那就是风从遥远的地方吹来,在令树木光秃秃的枝桠相互碰撞吧。另外似乎还剩下一些微风一样的力量,沙啦啦的将我脚边的落叶拨开,把它们挪到其它落叶上去……”[3]这其中“光秃秃的枝桠”“两三片落叶”等景物的描写不仅表明“我”的内心此时此刻充满无限的哀伤,也象征着节子的离去正如花朵的凋零,让人深感惋惜。这满篇感人至深的字句,彰显出了一种凄凉之美。又如森鸥外的《雁》,阿玉与冈田的爱情悲剧纵然有其由于二人社会地位差距悬殊而产生的必然性,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森鸥外在创作过程中所受到的“物哀”审美意识的影响也是这一悲剧性结局产生的重要诱因。正如刘立善先生在其《日本文学的伦理意识》一书中所说:“理智支配下的欧外创作《雁》,这在艺术创作法则上又一次证明了有岛的金言:‘爱是生艺术的胎’。在主观意图上,则含有对青春时代失去的爱做出的回想和鉴赏之成分,流露的是哀伤和感叹。”[4]除此之外,在其他一些为人所熟知的日本作家如太宰治、川端康成等人的作品中,也都不难窥见这种樱花飘散、寒蝉悲鸣般的“物哀”底色。
此外,在李建权先生所编著的《日本精神》[5]一书中曾经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情,在若干年前一名16岁的日本少女,在自己生日那天自杀了,她在留给家人的遗书中写道:“我
文档评论(0)